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撲灰年畫是在寫意國畫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后來經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王姓人家發展創新,在文人畫和廟宇壁畫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撲灰起稿,繼以手繪,半印半畫的年畫。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后在重點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多次在國內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