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臨清運河鈔關(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 70余年的歷史,F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合房等80余間古建筑,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運河槽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且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鈔關舊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之初,基于臨清成為漕運咽喉、商業都會以及諸王練兵、漕糧儲積、貢磚燒制、商市稅征等原因,永樂二十一年門1423年),山東巡撫陳濟上疏:要求在臨清設鈔關。宣德四年門1429年),鈔關之設自此始。這時運河上共設鈔關七處,臨清為其一。 宣德十年(1435年)朝廷在臨清又增設戶部榷稅分司,以督理關稅,至萬歷年間,臨清鈔關年征收船料商稅銀八萬八千余兩,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占全國課稅額的四分之一。山東省萬歷年間一年稅課銀 只有八千八百余兩,僅及臨清鈔關所收十分之一稍強,足見臨清鈔關地位之重。萬歷二十七年門(1599年),在臨清鈔關演繹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大事件,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重重地寫上了一筆,這就是王朝佐反監稅斗爭。明朝中后期,大量的商稅收入刺激了封建統治者的貪欲,從而造成了亂征求資助之風。萬歷時,百稅雜出,征稅中官遍布天下,臨清更是重災區。中官馬堂征稅臨清,網羅黨羽數百人,強取豪奪,“雖平昔富庶繁麗之鄉,皆成凋敝”。臨清商民為之罷市,州民萬余縱火焚燒了馬堂署,斃其黨羽37人?椏鸱蛲醭,慨然承擔責任,以免眾人之難。王朝佐英勇就義,后人為之建祠立碑,在鈔關內供人瞻仰。此事件及碑刻拓片,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