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區(qū)隸屬于山東省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黃河入海口北側。東、北兩面臨海,西與沾化縣為鄰,南與利津縣接壤,東南面與墾利縣毗鄰。南北長43公里,東西寬79公里,總面積2365.13平方公里。是勝利油田主要產油區(qū)之一。河口區(qū)境域,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屬武定府。1931年為區(qū)鄉(xiāng)(鎮(zhèn))設置。1941年東部屬墾利縣三區(qū)。1950年屬沾化縣七、八、十區(qū)。1961年屬沾化、利津縣。1972年7月,勝利油田在河口境內設立河口指揮部、鉆井指揮部、孤島指揮部。境內1973年設立河口辦事處,1979年設立孤島辦事處。1982年11月,根據國務院(82)國函字249號《關于山東省設立東營市的批復》設立河口區(qū),為東營市轄區(qū)。1984年1月12日,河口區(qū)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是年9月,召開人代會,選舉產生河口區(qū)人大、區(qū)人民政府等領導機構。
2004年底,河口區(qū)總人口20.21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2.2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3.7∶100;人口出生率9.87‰,人口自然增長率5.66‰。境內人口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人口較少。境內少數民族主要來自勝利油田的干部、職工及家屬。河口區(qū)地質屬于濟陽坳陷的東北部,由沾化凹陷、車鎮(zhèn)凹陷、埕子口凸起、義和莊凸起、孤島凸起構成。地質構造發(fā)展及演變經歷了褶皺運動、振蕩運動、斷陷、斷拗和拗陷五個階段。地層構造由基底巖層和新生界地層兩大層系構成(缺失元古界)。地質分為底構造層、下構造層、中構造層、上構造層和頂構造層五個構造層。境內大多為第四系積散堆積物覆蓋。覆蓋一般厚度200—300米,上部為淺棕黃、淺綠灰色粉砂質粘土,粘土夾粘土質粉砂層,近海夾海相層,富含腹足類化石及少量灰質,下部為淺灰黃、淺灰綠色粉砂質粘土或淺灰綠色粘土質粉砂層,淺灰黃色含礫細砂層、砂礫層瓦層,底部普遍存在砂礫層。地質構造為貝類礦藏、原油、天然氣生成儲集提供了空間,因于地質構造過程、河口境內地下資源地質儲量豐富。形成了潛山、斷塊、巖性等多種油氣礦藏。
2004年底,河口區(qū)轄新戶、太平、六合3個鄉(xiāng),義和、仙河、孤島3個鎮(zhèn)和河口街道辦事處,共44個居民委員會(含油田),178個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