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的通知
為促進全市重點產業做大做強,增創實體經濟發展新優勢,助推“四個中心”建設,市政府確定集中突破發展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產業金融、現代物流、醫療康養、文化旅游、科技服務十大產業。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理清發展基礎
近年來,我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服務經濟主體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強力支撐、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發展初具規模。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536.1億元,人均達到13700美元,高于全省3455美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9∶36.2∶58.9,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11.6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3.7%,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9.9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不斷提高,電子信息制造、交通裝備、機械裝備等主導產業在全國具備較強競爭優勢,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576億元、852億元和1043億元;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蓬勃發展,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1億元、700億元。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市取得積極進展,信息軟件、產業金融、現代物流等領域發展優勢突出,實現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2352億元,產業規模列全省首位,實現金融業增加值720億元、社會物流總額2.1萬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211億元、旅游消費總額847億元、規模以上健康服務業營業收入561億元,“濟南服務”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二)重點企業支撐有力。龍頭骨干企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有力推動了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高性能服務器、網絡設備、大容量存儲器、云服務終端等云計算產業鏈全國領先,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1億元,“高端容錯計算機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量子公司自主研發的量子安全通信系統和光電子器件系列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中國重汽集團已形成九大系列1700多個車型,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已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7億元。二機床集團自主研發的大型快速高效數控全自動汽車沖壓生產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山東天岳作為國內最大的碳化硅單晶材料生產和加工企業,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家同時掌握N型和半絕緣型碳化硅半導體材料生產技術的企業之一。晶正電子攻克鈮酸鋰單晶薄膜制備關鍵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齊魯制藥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1億元,抗生素類原料藥、抗腫瘤類原料藥等產品具有國內乃至世界領先水平。圣泉集團擁有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線,呋喃樹脂產銷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首創生物質石墨烯并率先實現商用。蓋世物流獲評首批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佳怡物流、奔騰物流處于全國零擔物流領先地位,濟南鐵路局、山東高速物流成為多式聯運領域骨干龍頭企業,傳化物流公路港項目落戶我市。文化旅游產業形成了山東影視集團、山東出版集團、山東旅游、嘉華國旅等一批骨干企業。
(三)載體建設步伐加快。近年來,圍繞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優化,我市制定實施產業布局規劃,明確重點產業集聚區發展定位,加大產業整合力度,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優勢資源和規模企業向符合產業布局要求的園區集中,初步形成了主城區發展服務業、各類開發區和園區發展工業的產業格局。濟南高新區充分發揮全市經濟建設主戰場作用,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創新優化體制機制,依托五大片區加快構建“一區兩城兩谷”產業格局,綜合實力實現跨越提升。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為有效吸引要素資源集聚搭建了更高平臺。濟南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成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等省級開發區功能日益完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載體支撐。中央商務區建設全面啟動,將成為產業金融、新總部經濟、創新創業創意和現代商務服務業的重要載體;漢峪金谷、創新谷等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為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
(四)創新優勢不斷增強。我市為全省科教人才中心,駐濟普通高等院校43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1家,各類人才總量約150萬人,科教資源富集、人力資源雄厚,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確定的創新型城市試點,已經初步形成較具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擁有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基地、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平臺載體,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成為全國第三家投入運行的千萬億次超算中心,量子技術研究院成為國內量子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為我市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撐。作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國家級創新藥物孵化基地,我市生物制藥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在全省居于優勢地位。在交通裝備、機械裝備、新材料等產業領域,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29家,主導制定了多項國際標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五)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圍繞“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先后出臺了穩增長50條、財政政策支持28條、供給側改革19條以及加快區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為推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濟南機場躋身千萬級大型機場行列,“米字型”鐵路樞紐加快優化,“鐵公機”多式聯運優勢凸顯,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高。積極實施各類高端專業人才引進計劃,人才規模不斷壯大,人才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持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各類金融機構達502家,產業金融中心建設全面啟動,能夠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資本支撐。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等示范試點建設有序推進,為優化政策制度環境,加快推進創業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明確優勢潛力的同時也要看到,與先進城市相比,與“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目標要求相比,我市實體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量不大。生產總值長期處于全省第3位、副省級城市第11位,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僅居全省13位,服務業比重相對較高,但總量較青島少1630億元。二是結構不優。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4;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不足30%,其中重工業比重近80%;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不快。三是后勁不足。重點建設項目中產業項目尤其是工業項目偏少,“十二五”時期工業投資僅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不足1/3。四是活力不強。民營經濟占比較低,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僅3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弱,縣域經濟比重僅為42.9%,遠低于青島、煙臺等市。
二、明確思路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對接“中國制造
(二)發展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規劃引領、政策扶持、環境改善,引導要素資源向優勢行業和企業聚集。
2.創新驅動,智能推動。堅持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發展先導、前沿和優勢領域,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對接德國工業4.0,引領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3.產業聯動,鏈條延伸。促進“平臺+”、“互聯網+”等新模式向十大產業領域滲透融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拉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推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4.集約節約,綠色發展。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制定綠色標準、推行綠色管理、開展綠色技術工藝和產品認證,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
5.優化布局,促進集聚。加快調整優化產業布局,進一步整合提升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功能,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為十大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平臺支撐。突出園區核心載體作用,集聚優勢資源,打造特色產業基地,推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十大產業全部具備千億級產業發展能力,其中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達到五千億級,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達到兩千億級。十大產業的整體規模更加壯大、創新能力更加突出、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品牌效應更加明顯,十大產業成為我市實現率先發展的領跑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核心產業、推進自主創新的示范產業,以十大產業為主導,具有濟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骨干企業培育目標。到2020年,十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達到2家,過百億元的達到2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300家以上,基本形成以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大中小企業緊密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產業組織體系。
——創新驅動發展目標。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爭取每年新增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3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20家以上;2020年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達到12家以上。
——智能制造提升目標。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推廣重點行業數字化車間,開展智能工廠(車間)培育試點,到2020年完成100家智能工廠(車間)示范工程建設。
——產業集聚發展目標。加大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協同整合、集聚創新能力。鼓勵骨干企業依托產業鏈加強上下游延伸,打造10條以上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鏈。
——質量標準升級目標。實施品牌質量提升工程,積極爭創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爭取每年新增國家、行業標準5項以上,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更多國際標準的制訂、修訂,不斷提高“濟南標準”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重點項目建設目標:堅持重點項目帶動戰略,圍繞十大產業策劃推進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年均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三、突出重點領域
立足現有基礎,瞄準戰略重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引導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集中發展省會優勢突出、市場空間廣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十大產業更好實現規模擴張和提質增效。
(一)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為核心,加速信息技術向經濟領域滲透融合,增創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新優勢。推進互聯網技術與產業領域融合創新,加快發展互聯網經濟,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分享經濟等新形態,在全省率先形成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制定實施“數創公社”發展規劃,打造濟南數據科學中心,爭創大數據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大數據產業集群,構建大數據全產業鏈,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大數據應用發展平臺聚集高地、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生態高地、專業人才高地。以云計算應用需求為牽引,積極發展高端容錯計算機、高性能服務器、網絡設備、大容量存儲、云服務終端等云計算產業鏈。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提升下一代網絡與通信產業,積極發展物聯網、應用電子、數字家庭、空間地理信息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智慧產業。發揮國產自主可控軟件優勢,發展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特色應用軟件、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咨詢和網絡信息服務業,打造高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基地。到2020年,力爭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浪潮集團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建成基礎設施先進、關鍵技術領先、人才儲備雄厚、政策環境優越、國內一流的“中國軟件名城”。(牽頭部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局)
(二)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積極發展智造經濟,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引領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圍繞汽車、電子、機械等重點行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開展O2O(線上線下)、柔性制造、大規模個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創新。推動高檔數控機床研發生產,開發數控機床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機床行業成套化、成線化、系統化和光機電一體化,建設國內一流的大型壓力機及數控機床生產基地。開展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重點發展智能化、模塊化、柔性化和系統化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及產品,推動實現機器人整機及零部件、系統集成、產業服務協同發展。依托中國重汽集團、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濟南重工等龍頭企業,研制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智能汽車、智能軌道交通車輛、智能盾構式隧道掘進機及控制系統。加快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超臨界火力發電系統、無功補償及電能質量治理設備,積極發展智能化輸變電成套設備和智能檢測控制裝置,打造智能電網特色產業基地。發展綠色經濟,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水平為重點,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空氣能裝備和工程等產業,推進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積極發展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工業在線分析儀表、功能檢測設備、高檔智能傳感器等高檔儀器儀表。到2020年,力爭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形成30個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三)量子科技。充分發揮我市量子信息技術研發和實用化方面的先行優勢,依托量子通信科技園,積極開展國家級量子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量子通信標準和安全性以及若干通信核心關鍵器件等方向的科技攻關,重點研發城域、城際、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培育壯大量子通信產業。加快量子技術工程轉化和產業化,推動量子技術在國防、金融、政務、商業以及設備生產、運營和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壯大量子技術產業集群,圍繞量子通信網絡運營、量子技術標準和安全測評、關鍵器件研發和產業化、國防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方面培育具有泉城特色的量子技術產業鏈條。積極引進量子科學領域權威研發機構,研制量子科學儀器、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和實用化量子模擬機,推動量子測量、量子計算等產業實現突破發展。到2020年,量子科技產業具備千億級產業發展能力,將我市打造成為國內主要的量子技術成果聚集示范區,國際領先的量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牽頭部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市科技局)
專欄量子通信科技園包括“一園、二基地、四平臺”,一園即占地200畝的量子通信科技園;二基地即量子應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山東)、軍民融合產業化基地;四平臺即量子通信關鍵技術研究平臺、裝備研制平臺、產業運營平臺、產業孵化及服務平臺。
(四)生物醫藥。重點依托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國家級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加快建設生命科學城,形成集科技研發、中試孵化、產業園區于一體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化藥、生物制藥、高性能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等產業,積極培育質子治癌、基因藥物等高端產業。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新藥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篩選測序、預測醫學、基因檔案等技術服務產業,推動建設細胞治療、基因檢測技術示范中心,大力培育與引進生物技術服務機構,構建功能完善、優勢突出的生物技術與醫藥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基因技術在種子、農藥領域的應用,積極發展生物農業和生物制造業,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競爭實力。到2020年,力爭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齊魯制藥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億元,新增醫藥物流基地營業額過100億元的1家,過50億元的3家;藥品銷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的2家。(牽頭部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五)先進材料。發揮新材料產業園產學研融合創新載體功能,打造區域性先進材料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基地。依托山東天岳和晶正電子,重點發展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晶體和納米級鈮酸鋰單晶薄膜材料等光電子材料,完善器件制造與終端應用環節,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和光電子產業基地。加大生物基碳源石墨烯等戰略前沿材料的研發力度,推動實現工程化和商業化應用。加快發展電池材料、膜材料、膠體材料、特種功能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高性能輕質硬合金材料等產業。建立健全以材料創新助推產業創新的政策扶持機制,促進設計、工藝、制造、服務等環節協同創新,加快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聯動發展格局。到2020年,力爭先進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圣泉集團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牽頭部門:市發改委)
(六)產業金融。加快金融改革與創新步伐,推動金融運行機制、金融產品、金融業態和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發展,爭取建立國家級濟南產業金融發展綜合試驗區,促進產業金融融合發展。建設以濟南中央商務區為核心,以金融集聚區為基地,金融實力顯著增強、融資規模不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明顯提高、金融機構加快集聚、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突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推動建立“一帶一路”及國際產能合作城市信用聯盟,打造區域性征信產業發展高地。到2020年,力爭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生產總值占比達到12%左右;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240家;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460億元,普惠金融發展總量規模達到8000億元。(牽頭部門:市金融辦)
(七)現代物流。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創新物流模式為核心,以物流園區建設和物流企業培育為重點,以深化改革、項目建設和資源整合為抓手,加快推進物流園區規劃建設,著力改善物流發展環境,大力發展新興特色物流,培育壯大物流企業,全面提升物流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行業的應用,加強物流技術與現代商業模式融合創新,推動現代物流與制造業、商貿業、農業有機融合、協同發展。支持鐵路口岸建設及中歐班列運行,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強化新亞歐大陸橋重要支點作用。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信息通暢、管理規范、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全面建設區域性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資金結算中心、總部集聚中心、貨物集散中心,成為立足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服務全省及周邊區域,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和全國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現代物流業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大規模發展,力爭社會物流總額達到3.5萬億元,規模以上物流企業達到400家,其中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50家。(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八)醫療康養。積極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業,加快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推進精準醫療,以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元化、智能化醫療健康服務為切入點,促進居民健康消費需求由單一的治療型向疾病預防保健型、健康促進型轉變,多渠道、多層次滿足居民醫療健康消費需求。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拓展養老服務領域,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全力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形成若干規模較大的養老產業集團和服務連鎖機構。依托“陽光大姐”品牌,推動傳統家政企業拓展健康養老服務新領域。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擴大社會參與,增加市場供給,提高消費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逐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體育產業體系和規范有序、繁榮發展的體育消費市場。到2020年,力爭規模以上健康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牽頭部門:市衛生計生委、民政局、體育局)
專欄國際醫學科學中心位于槐蔭區西部新城,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以“立足山東、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為定位,集中優勢資源,突出強勢學科,建設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復醫養于一體,布局合理、設施一流的現代化綜合醫學服務中心,將我市打造成全國醫學領域首屈一指的產、學、研高地。
(九)文化旅游。支持山東影視集團發展,促進新聞出版等傳統行業與新媒體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文化旅游等新興文化業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效益,為建設文化強市、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到2020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50億元,文化企業數量達到3萬家以上,其中年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達到10家以上。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建設國際旅游名城為目標,以泉水旅游為靈魂,積極發展名泉觀光體驗、生態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實現泉水由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不斷提升“泉城濟南”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到2020年,力爭旅游消費總額達到1100億元,五星級飯店達到10家以上,
(十)科技服務。充分發揮數據科學中心等平臺載體作用,推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發展,提升我市科技服務業規模效益、市場影響力與品牌競爭力,助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積極培育創意經濟,支持工業設計、規劃設計、建筑與環境設計、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加快發展,促進設計服務專業化、集成化、規模化,全力打造區域性設計服務集聚中心。培育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加強知識產權市場運營服務,促進知識產權資源的交易和轉讓;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網,增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推進檢驗檢測服務機構市場化運營,提升標準化研究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培育第三方的質量和安全檢驗、檢測、計量、認證技術服務。強化綠色環保消費理念,拉動節能環保市場需求,發展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專業服務機構,形成節能環保服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研發服務、創業孵化服務、科技轉化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基地載體與科技交易市場建設,推動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到2020年,力爭科技服務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四、強化政策支持
圍繞推動十大產業做大做強,實施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政策鏈五鏈統籌,充分發揮政府統籌規劃、政策支持、營造環境、優化服務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在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的同時,加大對十大產業在成長培育、融資需求、土地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十大產業整體實力與綜合競爭力,夯實“四個中心”建設的產業基礎。
(一)支持產業集群發展。
1.加快骨干企業培育壯大。鼓勵十大產業領域企業做大做強,發揮產業扶持資金引導作用,對在我市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法人企業,分別給予300萬元、100萬、50萬元和10萬元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十大產業各牽頭單位、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
2.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成長。促進中小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對注冊地和納稅登記均在我市的新增“小升規”法人企業,3年內每年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獎勵。加強小微企業名錄庫建設,集中公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發改委、財政局、工商局)
3.推動產業鏈延伸合作。支持十大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市場拓展、研發平臺建設,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本地化示范工程建設和對外投標活動。對我市大型法人企業配套采購本地企業產品的,以上年度實際采購結算額為基數,按當年新增采購額的1%給予獎勵。(十大產業各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4.支持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對引進總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十大產業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對市場前景好、產業升級帶動作用強、地方經濟發展支撐力大的重大項目,“一事一議”確定扶持政策。(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發改委、財政局、十大產業各牽頭單位、各縣區政府)
5.扶持總部經濟和平臺型企業發展。總部法人企業在我市新購、自建自用辦公用房的,按建房核算成本或購房合同價格的2%給予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完善核算辦法,支持總部法人企業在我市集中核算、匯總納稅。總部企業高管人員(原則上每家企業不超過5人)參照《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泉城雙創”人才計劃的意見》(濟發〔2016〕20號)享受工商、稅務、海關、銀行、教育、衛生、戶籍等綠色通道待遇,其配偶、父母、子女在指定的市級醫療機構享受醫療優先待遇。市教育局建立學生轉(入)學(園)綠色通道,為符合入學條件的總部企業未成年子****先協調安置入學(園)。年納稅地方留成超過1000萬元的總部企業,其員工享受“就業即落戶”政策。新設立總部法人企業的高管人員(原則上每家企業不超過5人),前3年每年給予50-200萬元工作補助。金融總部企業按金融中心建設有關政策執行。鼓勵平臺型企業發展,根據對地方中小企業支持服務情況,每年確定10家重點平臺型法人企業,各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獎勵資金。(責任單位:市發改委、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各縣區政府、濟南高新區管委會)
6.實施中小微企業創新券制度。使用創新券對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團隊(含創客)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的資源開展研發活動和科技創新給予補貼;使用服務券為小微企業和部分“個轉企”企業購買專業化服務提供補貼;使用活動券對創業企業、創業者提供公益性服務補貼。(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局)
7.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對十大產業領域新升級為國家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資金獎勵。(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改委、財政局)
(二)拓寬產業融資渠道。
1.統籌發揮各大平臺載體作用。做大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規模,整合部分市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兼并、盤活部分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資產,擴大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資產總額,進一步提高融資能力,同時引入山東發展投資控股集團等省屬產業投資平臺,撬動社會資本、吸引金融資本參與投入,打造百億級產業發展基金,綜合運用股權、債權等多種投資運作方式,助力十大產業特色園區、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建設發展。濟南財金投資控股集團要充分發揮母基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放大作用,重點圍繞十大產業進一步明確資金投向。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對投資我市十大產業的基金,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劣后級資金。加大對十大產業股權投資力度,政府財政資金收益視項目情況可按50%比例讓利給金融機構或注冊地在濟法人企業。(責任單位: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濟南財金投資控股集團,市發改委、財政局)
2.推行企業貸款貼息。對十大產業法人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按銀行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財政貼息,貼息期限為1-3年;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法人企業給予融資費用(含貸款利息和擔保費用)補貼,每家企業年補貼額最高不超過30萬元。所需資金由市和縣區按比例分擔。(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局、金融辦,各縣區政府、濟南高新區管委會)
3.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完善市、縣區兩級政策性擔保體系,2017年年底前,年生產總值300億元以上的區及濟南高新區分別至少成立1家資本金5億元以上的融資擔保機構,其他縣區分別至少成立1家資本金3億元以上的融資擔保機構。采取獎補結合的方式,對擔保業務給予補助,每家擔保公司每年補助額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業務增量部分給予獎勵,每家擔保公司每年獎勵額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所需資金由市和縣區按比例分擔。(責任單位:市金融辦、財政局,各縣區政府、濟南高新區管委會)
4.積極推廣“PPP”模式。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產業發展載體、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建設,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醫療康養等兼具公共服務功能的產業。(責任單位:市發改委、財政局)
(三)強化產業用地保障。
1.優先安排重點產業項目用地。強化土地統籌利用,對屬市級重點項目的十大產業項目,在用地指標和年度供地計劃中優先安排。抓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優化用地布局。鼓勵盤活利用存量土地,對政府收回的各類低效用地,優先安排用于經認定的重點產業。(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
2.多種方式供地減少企業用地成本。針對重點產業項目實行多種供地方式,除符合《劃撥用地目錄》(國土資源部令第9號)規定,以劃撥方式供地外,鼓勵以租賃方式使用土地,對列入我市重點支持的產業用地,均可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方式使用土地。以先租后讓等方式供應土地涉及招拍掛的,招拍掛程序應在租賃供應時實施,租賃期滿經所在園區、相關主管部門認定達到約定的投資強度、投資總額以及節約集約用地等要求的,可轉為出讓土地。工業項目縮短出讓年期,按照《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經營性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工作的意見(試行)》(濟政發〔2016〕23號)關于彈性年期出讓的相關規定供地。出讓土地依法需以招拍掛方式供應的,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個市場主體競爭的前提下,可將所在園區、相關主管部門提出的產業類型、生產技術、產業標準、產品品質要求作為土地供應前置條件。(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十大產業各牽頭單位)
3.支持重點工業項目用地。對屬市級重點項目、重點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同類工業用地市場價的70%(高于相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限價標準的70%及土地成本)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按比例計算后低于該項目實際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應收取的相關費用之和的,應按不低于實際各項成本費用之和的原則確定出讓底價。
鼓勵重點工業項目利用原有土地進行改造開發。原依法取得的工業用地改造開發后提高廠房容積率但不改變用途的,可不再增繳土地價款。在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前提下,現有制造業企業通過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調整用地結構增加服務型制造業務設施和經營場所,其建筑面積比例不超過原總建筑面積15%的,可繼續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轉讓。
支持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多層標準廠房、科技企業孵化器,供中小企業進行生產、研發、設計、經營等多功能復合利用,促進節約集約用地。項目用地符合工業綜合項目相關條件并報市政府批準后,可按濟政發〔2016〕23號文件關于工業綜合用地的相關規定執行。(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規劃局)
4.支持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用地。光伏、風力發電等項目使用荒灘、荒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對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類認定,不改變土地用途,用地允許以租賃等方式取得。對項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依法按建設用地辦理手續。
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無線通訊基站等用地面積小、需多點分布的新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應其他相關建設項目用地時,根據城市規劃和產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將配建要求納入土地使用條件,土地供應后,由相關權利人依法明確配套設施用地產權關系;鼓勵新產業小型配套設施依法取得地役權進行建設。(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規劃局)
5.支持現代物流項目用地。在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產業集聚區內,規劃建設物流設施用地,參照工業倉儲用地有關政策執行,并適當保留部分工業綜合用地。對符合條件的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實行差別化使用年期供應政策,按照我市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有關規定執行。(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委、規劃局)
6.支持旅游業項目用地。旅游相關建設項目用地中,用途單一且符合法定劃撥范圍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用途混合且包括經營性用途的,應當采取招拍掛方式供應。具體供地政策以及鄉村旅游、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旅游、研學旅游等新業態旅游用地政策按照《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關于支持旅游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國土資規〔2015〕10號)、國家旅游局等11部委《關于促進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旅發〔2016〕148號)等文件執行。(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委、規劃局、旅發委)
7.支持文化產業、健康服務業等項目用地。對符合國家相關產業用地政策,利用存量房產發展文化創意、科技服務、健康服務、互聯網+、創業創新平臺等國家支持產業、行業的,可享受在一定年期內不改變用地主體和土地用途的過渡期支持政策。過渡期滿符合相關條件,需辦理改變用地主體和土地使用權類型的手續時,除符合《劃撥用地目錄》(國土資源部令第9號)的可保留劃撥外,其余符合城市規劃的可以協議方式辦理。(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民政局、規劃局、衛生計生委)
8.支持養老服務業項目用地。切實保障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按照每張床位50平方米的標準安排專項用地指標。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在辦理供地手續時,土地用途確定為醫衛慈善用地。非營利性(由主管部門認定)養老服務機構,可采取劃撥方式供地;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應當以租賃、出讓等有償方式供地,原則上以租賃方式為主。民間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經批準轉為營利性的,可以辦理協議出讓(租賃)土地手續。對營利性養老機構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從事養老設施建設,涉及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或轉讓的,在原用途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可補繳土地出讓金(租金),辦理協議出讓或租賃手續。民間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與政府舉辦的養老機構,可以依法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民政局)
(四)加強產業人才支撐。
1.加強產業人才引進。開展十大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建立全球產業領軍人才信息庫,開發網上產業人才需求對接平臺,健全“線上線下”精準對接機制。聚焦十大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加強靶向引才,重點引進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突破關鍵技術推動產業轉型的高端領軍人才。泉城“
2.推動產業人才培養。實施泉城產業領軍人才培養支持計劃,支持本地人才聚焦十大產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引領產業提質增效。統籌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開發,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方協同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樹立“大人才觀”,充分發揮省會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資源優勢,搭建產業協作共建、科技聯合攻關、人才聯合培養平臺。暢通人才雙向流動渠道,支持高校院所優秀人才向產業園區、重點企業有序流動,鼓勵高校設立產業教授流動崗位,聘任產業領軍人才校內兼職。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制定實施加強金融人才、物流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引進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的金融、物流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調整優化市屬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構建與十大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特色專業體系。完善“金藍領”計劃、現代學徒制等技能培養體系,加快培養企業亟需的高技能產業人才。(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十大產業各牽頭部門)
3.優化用才留才環境。加快產業人才發展平臺載體建設,規劃建設濟南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打造十大產業人才集聚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及高端產業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產業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在企業注冊登記、職稱申報、醫療保健、社會保險、居留、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進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建設,構建現代化、國際化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工商局、衛生計生委、公安局、教育局、住房保障管理局)
(五)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1.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凡有審批需求的市級重點建設項目、重點預備項目,全部實行“綠色通道”審批服務,優化重構再造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并聯審批,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探索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市場主體監管平臺和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加快建立業主承諾、失信懲戒的聯動機制,變事前監管為事中事后監管。探索設立綜合受理窗口,實行綜合受理、分類審批、統一發件,進一步完善提升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運行模式,提供更加規范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城鄉建設委、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
2.降低生產要素成本。以推動大用戶直供電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供電體制改革,有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制定促進建設項目水、電、氣、暖等公用工程及時配套的具體辦法,實行公用工程配套企業承諾制,加快產業項目建設進度。對新落戶省級及以上園區的十大產業省市重點項目,根據需要對我市擁有自主權的收費項目予以緩減免。(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城鄉建設委、規劃局、市政公用局,濟南供電公司等)
3.支持物流企業發展。對注冊地和納稅登記均在我市的達到一定規模的物流法人企業,前3年內按其對地方發展貢獻的80%予以資金扶持,第4、第5年按其對地方發展貢獻的50%予以資金扶持。(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局)
4.鼓勵質量品牌建設。對新獲中國質量獎、山東省省長質量獎的法人企業,分別給予300萬元、100萬元獎勵;對新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山東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的法人企業,分別給予150萬元、50萬元獎勵。對新獲行政認定山東名牌、濟南名牌的法人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質監局、財政局)
5.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鼓勵和支持企業以商標、著作權、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出資,促進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行業自律,推動行業技術進步。(責任單位:市知識產權局)
五、抓好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由市重大產業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負責十大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牽頭制定重大政策、決策重大項目、研究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和調度部署等具體工作。建立重點企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聽取企業意見建議,研究解決相關問題。
(二)抓好責任落實。十大產業發展牽頭部門要依據本計劃研究制定細化落實方案,明確配合部門及責任分工,將相關任務指標分解至各縣區,抓好督促調度和責任落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各項扶持政策的責任部門負責相應政策的實施細則制定及落實工作。
(三)嚴格督促考核。動態跟蹤本計劃實施情況,細化工作標準,嚴格工作要求,強化獎懲機制。建立臺賬、全程督導、定期通報,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進行掛牌督辦,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