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焦點產業新區 作者:高偉
高新區作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因工程,在中國的長遠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過二十年的跨越式發展,中國高新區已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認,中國高新區與世界一流高新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論文選取硅谷、班加羅爾和新竹作為分析對象,來看看我們離一流高新區到底有多遠,同時從中汲取這些高新區的成功經驗,從而促進中國大陸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 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因工程,目前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地方經濟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新區正在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成為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高新區發展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國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的長期繁榮穩定和國家未來的興衰。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高新區的發展已有50多年的歷史,目前世界上的高新區有一千多家,其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據統計,世界上高新區數量居前五位的國家是:美國398家,德國106家,日本104家,中國大陸53家,英國50家。不同國家的高新區由于經濟文化背景、發展歷史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成功的高新區在許多方面都有其相似的地方。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的高新區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但不可否認,中國高新區與世界一流園區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此,筆者選擇世界范圍內發展比較成功的三個高新區,美國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羅爾和中國臺灣的新竹作為分析對象,看看我們離世界一流高新區到底有多遠,并從它們身上找到對中國高新區發展有益的啟示。
一、美國硅谷——世界高新區之母
硅谷(Silicon Valley) 位于美國舊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學所在地帕拉奧托市,南至加州第三大城市圣何塞市,長30英里、寬15英里。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產業基地,集中分布著8000多家電子科技公司和軟件公司,年產值高達3000多億美元。硅谷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天就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24小時內就會有62個百萬富翁誕生。目前全美前5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1家在硅谷,全球100大電腦公司中有1/5來自硅谷。硅谷的成功,不僅使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基地和最大的火車頭,而且引發了全球性的信息科技革命。建立高新區,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潮流。
我們可以透過硅谷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演化來了解硅谷的發展歷程。斯坦福大學注定和硅谷結下了不解之緣。人稱“硅谷教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 Terman) 教授正是在這里讀的大學并留校工作。在斯坦福工作期間,特曼就鼓勵學生們出售科技專利和開辦公司,這其中就有被作為現代硅谷發源和象征的惠普公司(HP) ,這家公司是特曼的兩個學生利用從特曼手中借來的538美元在一家車庫里創立的。特曼的另一大貢獻是主張建立斯坦福研究園,這是全球最早的高新區,硅谷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硅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他和另外一些科學家在1947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這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1955年,肖克利在硅谷建立半導體實驗室,這是硅谷第一家真正的半導體公司。同時他從東部和中西部雇傭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肖克利八杰”。不幸的是,肖克利的半導體實驗室中途夭折了,1960年肖克利賣掉了自己的公司。1957年,“肖克利八杰”(也被稱為“八叛徒”) 集體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另外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不久,“八杰”之一的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仙童公司于是得到迅速成長。在仙童創業的前8年中,又派生出10個小公司。到1968年,公司的8位創始人全部離開了仙童,創立新的公司。20世紀60年代硅谷誕生的數十家半導體公司,大都出自于仙童公司,其中包括現在大名鼎鼎的Intel。在此之后,硅谷繼續快速發展,誕生了一大批至今在世界上都頗具影響力的大公司。硅谷主要公司衍生圖譜大致概括了硅谷發展的基本歷程。
硅谷的成功引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度興趣并爭相效仿,但沒有一個取得像硅谷那樣的輝煌成就。有學者甚至發出“硅谷不可以復制”的驚呼。其實,問題并不在于硅谷能否復制,而是應該挖掘是哪些因素導致了硅谷的成功?中外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在筆者看來,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是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 人才是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
首先,硅谷有一流的人才供給基地。硅谷有世界一流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學等著名高校為其培養人才。斯坦福大學有世界上最好的電氣工程系和計算機系,擁有眾多的由公司資助的一流實驗室,與產業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斯坦福總是處于不斷發明、不停創造的過程中,創業蔚然成風。據統計,與斯坦福有關的企業的產值就占企業總產值的50%-60%。除了上述幾所著名高校,硅谷還擁有數千家研發機構和企業培訓機構,州立舊金山大學、州立圣荷西大學等專門培養大批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大眾化教育機構。這些高校和培訓機構向硅谷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硅谷的人才優勢可謂是得天獨厚。
其次,硅谷的人才素質很高。硅谷不僅有一流的人才供給基地,同時人才的素質很高,堪稱全球人才高地。硅谷吸引了世界上近1/4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近千名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前來工作。美國還對高學歷、高科技人才實行特殊移民政策,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在美國以外出生的,其中20-45歲的年輕人超過一半,白人僅占總人口的49%。外國高素質移民的涌入,使得硅谷逐步集中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最高水平的人才。此外,硅谷還有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們將一個個尚處于襁褓中的技術轉化為現實,產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網景公司就是最初來源于大學生的技術,經過企業家培養后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最后,硅谷有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公司為了留住高水平員工,通常通過“股票期權”進行激勵,這種辦法把員工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公司的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同時,硅谷還實行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如提供免費午餐、定期體檢,為家屬辦幼兒園等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二) 文化使硅谷形成了良好的創業環境
硅谷的文化是一種崇尚冒險、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新、創業精神,這為硅谷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在硅谷,成功者受尊重,失敗者也并不受歧視,許多公司甚至喜歡招聘那些曾經失敗過的執行總裁。因為,在他們看來,失敗與競爭是相伴而生的,任何經驗的取得都是與失敗分不開的。可以這樣認為,對失敗的容忍是硅谷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硅谷有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寬容“背叛”。硅谷人才流動頻繁,極少有人終身受雇于一個公司。擁有發明成果的人隨時都有可能離開自己優厚待遇的崗位去尋找新的機會,在硅谷,創辦自己的企業被認為企業家脫穎而出的捷徑,所以,每天都有新的公司在硅谷誕生。在高科技領域,產品周期短、市場變化快,信息上的交流很有必要。硅谷擁有很多非正式的聚會場所如咖啡館等,為人們交流新信息、新點子提供了便利。最后,硅谷還有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能隨時滿足用戶各種需要,降低了交易成本。硅谷內熟悉各種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公證機關和中介機構等管理和服務設施則可幫助企業家辦理一切事務,減輕企業家的負擔。
(三) 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是后盾
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也是硅谷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一般的工業投資相比,高新技術產品的投資風險更大,當然收益也更高。硅谷從一開始,就是按照風險投資的模式運作,現在已經相當成熟。因而有人說全球風險投資最成功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約有一半在硅谷。硅谷風險投資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與硅谷敢冒風險的創業精神、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分不開的,更重要的是硅谷集中了一大批既懂業務,又富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他們以自己的專業素養大大加快了投資進程,也催生了更多的百萬富翁。美國還為風險投資專門定做了一個新的證券市場——納斯達克(NASDAQ) 交易所,這是全球第一個電子交易市場,也是美國發展最快的交易市場,目前已成為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硅谷的大多數上市公司如雅虎、英特爾等都是在納斯達克市場培育的。
(四) 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基礎
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也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把人才等因素視為硅谷發展的推動因素的話,那么,市場則是拉動硅谷向前發展的因素。隨著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研發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仙童公司的研發人員高登·摩爾認為,在特定大小的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就會增加1倍,計算機的性能每隔18個月就會提高1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產品的生命周期大為縮短,可能夸張一點的說法是,一個新產品早上剛剛問世,晚上就有可能被更新的產品所取代。這就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硅谷大量的小企業由于體制靈活,善于捕捉市場變化的信息,根據市場的要求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策略,因而能在硅谷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足并不斷發展。
(五) 政府的適當作用
部分學者在比較硅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成敗得失時,通常強調后者是在政府支持下發展起來的,無法適應新形式的變化,而硅谷是靠市場機制發展起來的,因而能夠不斷壯大,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認為政府對硅谷的發展沒有任何作用則是不恰當的。其實,硅谷在發展的早期也是靠接受政府大量訂單才存活下來,只不過硅谷在培育市場方面比128號公路地區做的更好罷了。政府對硅谷發展所起的作用其實更多地體現在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和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方面。例如,美國將謀求在全球高新技術領域中的領導地位作為國家目標,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重視高新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高新區的共識。為此,政府加強了對科技領域的干預和指導,參與重點科研的決策和開發,倡導大學與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將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美國政府還通過立法及行政手段打造一個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為硅谷的發展掃清各種障礙,建立了龐大的技術轉讓機構網絡,以使科研成果盡快進入市場。對于那些尚未打開市場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但可能很有前景,政府就發揮示范作用,帶頭使用。例如,美國的網上交易就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宏觀調控方面,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戰,及時做出了戰略上的調整,大力發展計算機、通訊、電子和航空等產業,迅速扭轉頹勢,重新占據了這些行業的世界領導者地位,而日本則陷入長期的衰退,甚至出現了金融危機,至今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總之,硅谷之所以獲得今天的成功,是與政府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政府在高新區發展中所起到的適當作用不容忽視的。
二、班加羅爾——印度的軟件之都
班加羅爾(Bangalore) 位于印度南部,是卡納塔卡邦(Karnataka State) 首府。班加羅爾軟件園是印度軟件技術園(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of India,英文縮寫為STPI) 的分部之一,成立于1992年,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園區已成為STPI二十六個分部中發展最快和規模最大的一個,并被譽為“亞洲的硅谷”。
從1992-2002年間,軟件園內企業數量從最早的29家增加到1038家,其中150家為外資公司。1994、1996、1998、2000年企業數量依次為79家、163家、267家、812家。
在軟件出口方面,1994-1995年度,園區軟件出口額僅為20億盧比,但這一數字被不斷刷新,1995-1996是48億盧比,1996-1997年又翻了一番,達到98億盧比,以后幾年依次是170億盧比、460億盧比、460億盧比、747.5億盧比、990.3億盧比,2003-2003年度則高達1235億盧比。
目前,全球約有5000家軟件開發公司,對其評級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將所有的公司分為一至五等,五等為最高。全世界大約有75家資質為五等的軟件研發企業,其中有45家在印度,而這45家企業中又有將近30家在班加羅爾。班加羅爾共有1500家軟件研發公司,其中外國公司超過150家,2000-2001年期間平均每周有一個公司來班加羅爾注冊,這一速度在印度是獨一無二的。許多世界知名公司微軟、IBM、惠普、摩托羅拉、思科、北電網絡、甲骨文、德州儀器等都在此設有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印度本地的著名軟件企業INFOSYS、WIPRO和TATA咨詢公司等也在世界上頗具影響力。
班加羅爾之所以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里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令世界為之側目,筆者認為,有四大因素至關重要。
(一) 高水平的教育
班加羅爾是印度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集中地,共有7所大學,其中印度理學院歷史悠久,創辦于1898年,現在是一所只招收博士、碩士的研究生院,不招本科學生。班加羅爾有以理工科特別是計算機專業為主的班加羅爾大學以及印度管理學院、農業科技大學、拉吉夫·甘地醫科大學等,還有292所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班加羅爾工程學院的數量在印度居首位,是美國工程學院數量的一半。印度國家和邦一級的28所科研機構也設立在這里,還有企業內部和其他政府認可的科研機構100多家。由此可見,班加羅爾完全具備成為高新技術城市的條件。20世紀80年代末,班加羅爾就開始吸引了國際軟件和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87年,美國德州儀器開始在此開展外包業務。1991年,國際商用機器IBM進駐班加羅爾。隨后,通用電器在此設立研發中心,班加羅爾由此開始了其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
(二) 政府積極的政策支持
為支持軟件產業的發展,印度政府先后成立了國家信息技術與軟件發展委員會和信息產業部,制定了《計算機軟件出口、開發和培訓政策》和《印度IT行動計劃》。在稅收、財政、貸款、進出口以及基礎設施方面提供了特殊的優惠,比如企業開始經營的頭5年免去企業所得稅,園區內軟件企業進口硬件和軟件完全免稅,并且可以申請快速通關的“綠卡”,購買國內資本貨物時免除消費稅、對所交納的中央營業稅進行退稅,取消了進口許可證制度,允許設立100%外資獨資公司等。為優惠鼓勵社會對科研機構合作,還有以優惠價格提供廠房、辦公樓、水、電、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為了解決班加羅爾的數據傳輸問題,印度政府在1991年投資興建了可高速傳輸數據的微波通訊網絡SOFTNET。這一創舉至少滿足了10余年軟件企業的發展需求,這也為后來班市能夠不斷吸引其他著名企業前來提供了很重要的幫助。正是印度政府及班加羅爾所在地卡拉塔克邦政府對當地高新技術企業特別的支持、對企業科研實行財政資助,對企業科研成就頒發政府獎等扶持措施,使班加羅爾成為世界企業界的進軍目標。
(三) 良好的外部環境
班加羅爾位于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卡邦,海拔700多米,是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600萬,面積368平方公里。班加羅爾不僅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而且是南印度工業城市、商業中心和整個印度教育中心。班加羅爾自然環境優美,四季氣候宜人,綠地覆蓋率為40%,被譽為“花園城市”。此外,這里有比較發達的交通,有航班、鐵路、高速公路與印度其它城市乃至世界主要城市相聯系。早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時代,這里就已經是一座設施相當完善的城市。
在上世紀50年代初印度剛剛獨立之際,尼赫魯政府經過反復選擇比較,將此確立為印度的高科技發展基地。于是,從50年代開始,印度負責火箭和衛星空間研究的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印度科學研究組織、國家航空實驗室、印度斯坦飛機制造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研究機構在班加羅爾扎根,形成了以空間技術、電器和通訊設備、飛機制造、機床、汽車等產業為龍頭的一批產業,逐步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礎,印度半個世紀來發展起來的人造衛星、中程導彈、坦克、火炮以至原子彈、氫彈,都有來自班加羅爾的貢獻,班加羅爾成為印度名副其實的“科學城”。
(四) 有利于軟件業發展的法律環境
為了保護軟件業的發展,印度政府十分注重對該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為此制訂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印度政府為了維護軟件創作者的權益,嚴厲打擊盜版活動。1994年,印度政府修訂了《版權法》,對版權所有者的權利、軟件的出租備份,以及侵權的處罰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為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2000年10月18日,印度《信息技術法》正式生效,成為世界上第12個制定此類法律的國家。該法律對以前的《印度證據法》、《印度儲蓄銀行法》、《銀行背書證據法》和《印度刑法》中的有關條文進行了修訂,確立了認可電子合同、電子文書、數字簽字的法律依據,對非法入侵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傳播計算機病毒等違法行為規定了懲罰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企業和消費者的信息安全,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新竹——臺灣高新技術產業的風向標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臺灣當局意識到臺灣依靠勞動密集型工業的模式已經很難持續下去。要發展經濟,只能改變以輕工業為主的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吸引學有所成的海外學子歸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就在這種大背景下誕生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始建于1980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竹已成為臺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臺灣當今10大企業當中有7家來自新竹。新竹因在行政服務、產業技術指導等方面的成功舉措被評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十大高新區之首,它成功地將臺灣地區推向信息產業全球第三、半導體產業全球第四的地位。
新竹的發展不同于美國的“硅谷”,其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代工(OEM) 階段。新竹地區盡管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但與美國相比,科研力量仍很薄弱,園區整體的研發力量不強,大多數廠家成為跨國公司某一道或幾道工序的專業加工點,或為跨國公司生產某種配套產品。以芯片產業為例,2002年全球10大芯片代工企業占據全部芯片代工市場的97%的份額,而新竹園區的臺積電和臺聯電就占到81%的份額,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見表1) 。第二階段是自主發展階段,經過80年代的開發建設,新竹園區創業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民間資本開始大舉進入園區。園區把發展的重點逐步向自主研發的方向轉移,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增強。面對土地資源的稀缺,臺灣當局開始反思過去過分強調“制造”導向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轉而倡導研發設計類產業的發展,新竹園區逐漸進入研發活動為主的階段。應該說,新竹創造了一個奇跡,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復制”硅谷的成功范例,那么,新竹崛起的奧秘何在?
(一) 恰當的區址選擇
世界高新區的發展史表明,高新區的選址與高新區的發展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因此每個國家在高新區選址時都花費了很大精力,臺灣新竹工業園也不例外,充分考慮到了獨特的地緣、人緣因素。新竹離臺北70公里,至桃園國際機場55公里,距臺中、基隆兩大國際海港90公里,擁有陸(鐵路、高速公路) 海空立體交通網絡,交通方面十分便利。新竹自然環境優美。地勢平坦,草木茂盛,瀑布溫泉遍布,氣候宜人,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新竹地區智力資源密集,臺灣著名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華工學院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坐落在此。中央大學、中原大學、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正理工學院、“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環繞在新竹周圍。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為園區的創立和發展注入了智力源泉,成為園區向前邁進的重要保障。此外,園區附近有較高技術水平的電子、電機、玻璃、紡織、機構及石化等工業,各項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上述眾多的優越條件使新竹成為設置科學工業園區的理想之地。
(二) 規劃科學合理
臺灣新竹園區的規劃科學合理。新竹園辦區方針明確,在建區之初就確定了科學化、學院化、國際化的建區方針,為園區選擇了電子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精密儀器機構、生物工程、集成電路、通訊光電等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領域。1980年,臺灣就擬定了新竹科學園《園區十年三期發展規劃》,該規劃將新竹園區分三期開發,第一期以引進發展技術密集工業所需的整套技術、科技人員及管理經驗為主;第二期以擴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目標,使科學工業園本身具有設計、制造自動機具的能力,補充基礎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引導有關學校及科研單位對高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項目進行重點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第三期則以帶動、促進企業家踴躍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1993年,臺灣“行政院經建會”通過了“園科會”呈報的《新竹科學城發展計劃》案,該計劃將新竹縣市所轄的12個鄉鎮,約776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國際高科技重鎮,25年完成,建設經費1054億新臺幣,計劃發展人口120萬。1994年新竹園又制定了《科學園未來十年發展遠景規劃方案》,計劃到2003年,園區擁有企業300家,從業人員10萬,產值突破l萬億元新臺幣,將新竹園建設成為亞太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制造中心。可見,新竹科學園區的快速發展是與縝密、科學的規劃分不開的。
(三) 引資政策優惠
為吸引廠商進入園區和保證園區技術的高水平發展,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刺激投資的法規和制度。(1) 稅收優惠:園區內公司5年內免稅,或可以享受機器設備的加速折舊。在5年免稅期滿后,所有應納稅收的稅率不超過20%;園區內公司可以免稅進口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對于戰略性的關鍵產業,投資回報的200%均為免稅,其余部分以10%的減低稅率收稅等。(2) 資金扶持:為發展某些重要產業,新竹以直接投資或優先給予長期優惠貸款等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園區引進條件的科技工業廠商可以申請園區參與投資。此外,園區還拿出大量資金資助技術創新開發,資助額最高可達每項計劃所需經費的一半。(3) 土地廠房優惠:園區內提供規劃完備的設施和廠房,并以低廉的價格出租給廠商。如果被認定為對臺科技有特殊貢獻的工業投資,則可減免土地租金5年。
(四) 投資環境良好
新竹園區管理部門很重視為園區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1) 基礎設施完善:一方面園區按照國際慣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優質廉價的標準廠房,提供完備的生產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又按照社區化的要求,建有較完備的休閑度假、生活娛樂、醫療衛生、員工子女教育等社區生活配套設施。(2) 行政管理高效:新竹園區的管理機構,形成了三大特色:一切行政管理都以為廠商提供快速服務為前提;一切變革都以為投資人增加合理便利的條件為依據;一切管理規章都為有利于高技術產業區的發展而制定。新竹園區的工作由園區指導委員會和園區管理局共同籌劃,指導委員會為綜合性的、跨部門的最高領導機構,負責有關園區宏觀問題的決策并對園區建設和運行事宜進行溝通和處理。管理局則負責具體規劃和日常業務管理。(3) 服務保障齊全:新竹園區確立“廠商服務,區內完成”的準則,在園區內設有一整套服務機構,為園區廠商提供.全方面、多功能服務。
(五) 吸納培養優質人才
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人才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高新區的成敗。新竹園區在吸納和培養人才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截至1995年6月底,園區就業人數為3.8萬人,其中專科以上學歷者達2萬人,占52%;博士、碩士等高級科技人才有4500人,占12%。 新竹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制訂積極的吸納人才政策。園區專門建立了先進的人才招募網絡,用于招募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海外華人。允許科技人員用其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為股份投資,所占比例最高可達25%。這種優厚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來自“硅谷”的華人,使得園區內企業能夠在一個高水平上起步。二是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為把更多的臺灣本土科技人員培養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臺灣當局在園區舉辦企業管理訓練班,邀請有關專家引介先進技術,提高園區員工的技術素質。園區管理局主動促進園區企業與當地大專院校、學術機構掛鉤,共同從事高科技產品研究開發工作。三是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新竹園區先后成立了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科學管理學會、企業經理協進會等組織,其目的是這些組織的整合合理配置科學使用人力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科技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從而在整體上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在邁向國際化進程中的競爭力。
四、幾點啟示
從硅谷、班加羅爾和新竹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高新區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形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因工程。
創辦高新區是20世紀最重要的創舉之一。從1951年斯坦福研究園成立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再到臺灣的新竹,它們的發展就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縮影。高新區“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在促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用以發展區域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手段。
啟示之二:高新區建設區位因素不可忽視。
無論是硅谷,還是班加羅爾、新竹,區位優勢都非常明顯。優越區位因素的基本要求是:強大的科研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環境等。中國高新區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也應充分重視區位因素,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切記盲目蠻干。
啟示之三: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
除了硅谷,班加羅爾和新竹的發展都打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他們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政府的影響無處不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相結合,產生出最活躍的生產力。
啟示之四:人才是高新區發展之本。
與傳統產業不同,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硅谷、班加羅爾和新竹的發展經驗證明,創辦高新區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有大批人才。沒有人才,高新區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啟示之五:創新是高新區持續發展的保障。
創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環節,沒有創新,高新區的存在也就失去其意義。成功的高新區時刻都在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領導世界產業潮流,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孵化器功能。創新是所有高新區成功的法寶之一。
啟示之六:完善的服務也是不可或缺的。
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要有完備的服務體系為支撐,這既包括完善的硬件服務體系,如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生活環境服務等等;也包括完備的軟件服務體系。硅谷、班加羅爾和新竹的發展過程也向我們昭示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