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1月5日電 (記者 朱曉穎)連日來的寒冷讓南方人感到無所適從,江蘇無錫建筑研究院設備總工程師沈和榮的一句“南方人習慣濕冷不宜集中供暖”引發熱議,“為何多年來無集中供暖設備”再度成為南方人的討論熱點。
上世紀50年代,因能源奇缺,中國國內劃北方為集中供暖區,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地區大致的“供暖分界線”。
60多年過去了,“供暖區是否該南移”的話題不止一次被爭論,近年來中國全國“兩會”期間收到提案不少,但未獲政策層面認可。
“說到底,這是地域決定的”。南京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能源學院教授熊源泉分析說,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相比,冬季氣溫相對高,時間短,僅有一兩個月,供暖設備使用率低,大規模建設集中供暖設備經濟代價大、效益低、對環境影響大,并不劃算。
2012年,中國建筑用能總量超7億噸標準煤,有專家認為10億噸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到2020年,中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在10億平米至20億平米,節能壓力較大。
“以江蘇為例,江蘇大電廠、百萬千瓦機組也就那幾個,如果要實現整體集中供暖,就必須自建熱電廠,就必須要燒煤,對環境造成污染不說,處理尾氣也是相當麻煩,除非是和工業區、大電廠相附和,‘借力’使用冷凝抽取蒸汽,倒是能解決片區性、短暫、臨時的集中供暖需要。”熊源泉說。
有條件、因地制宜地采暖,成為不少南方城市的先行選擇。目前,武漢、南京、杭州等長江沿線城市實現了部分小區的集中供暖。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調研員韋伯軍表示,近些年,江蘇新建的一些高檔小區用地源熱泵(土壤、地表水、污水處理廠熱量)實現集中供暖。
讓房屋更“智能”、更科學使用能源,也是解決之道之一。今年起,江蘇實施居住建筑節能65%強制性標準,到2015年,新建公共建筑執行建筑節能65%標準的比例達50%以上。這在中國尚屬前列。
“供暖只是最終目的,實現可以靠多種途徑,不一定非要大規模建集中供暖設備,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能源,比如空氣熱、地熱、天然氣等,政策上也應該多引導、多支持。”熊源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