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從公眾視線消失一年有余的前央視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受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為她不能回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我們該怎么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霧霾,對于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始終擺脫不了霧霾的籠罩,霧霾也不再是教科書里的說教,自然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傷害也不只是柴靜一家在承受。也許有人會說,柴靜之所以選擇拍攝宣傳片是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為一名曾經的職業媒體人,將柴靜的行為稱之為偉大或許過于夸張和不切實際,但是也絕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簡單,無論是曾經的記者身份還是現在的母親烙印,都無法掩蓋其追求真理的社會責任。
在網絡世界里,我們生產著創造著各種信息,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服務,我們不斷向大自然和社會索取,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麻痹,睜著雙眼卻看不到真相,張開雙耳卻聽不到聲音,邁開步伐卻未曾前進一步,每個人都在喧囂,每個人都在說話,卻沒有人在聽。以前我們會說向沙漠進軍,向太空漫步,現在卻被霧霾打的措手不及,難道我們未曾發現它嗎?不是的,每個人都看見了,可怕的是都當做并未發生,我們不缺少隨聲附和阿諛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較真精神。
面對復雜多變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么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于一種執著的斗爭精神。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柴靜作為一個人類個體也從來都不是主流,但歷史也正是由一個個人類的個體所創造的。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但此時個人的影響卻超過了環保部門,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會共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卻體現在一朝一夕的細節上,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斗。還好,在霧霾肆虐的這幾年,大量科研機構、公司實體、環保工作者以及個人,都在為“除霾”而努力,現在缺少的是國家環保戰略的出臺和執行!只要國家重視起來,相信身處“十面霾伏”中的每一位中國人,都會行動起來,那時候,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就會回來!
在空氣凈化領域,上海嶼邦集團早就發現霧霾對人體的巨大危害,嶼邦的科研團隊終于在2013年成功研制出第五代空氣凈化產品:多離子空氣微化處理系統。其徹底解決了居家室內、車廂這類小空間除霾、PM2.5、甲醛等各種粒徑的有害物質的難題。
多離子空氣微化處理系統,這項采用負離子中和、降解、沉降空氣中有毒有害顆粒物、PM2.5、氣態化物質,最終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百萬計的家庭和車廂環境污染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抗霾路上,柴靜并不孤單,至少嶼邦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