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h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梁峁層疊,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呈千溝萬壑之貌,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21米,最低海拔511.9米,年均氣溫9.5℃,年降雨量在500㎜左右,十年九旱,是雨養農業縣。全縣人口6.2萬,其中農業人口5.3萬,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
永和縣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臨汾地區西北隅,呂梁山南端,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2鎮9鄉,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陜西延川縣一河之隔,自古就是秦晉交通要道,永和縣屬晉西高原的組成部分,梁峁重疊,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千米以上。境內山脈分為三支;縣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為最高,海拔1399米;縣城東部一支地勢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為縣內最高峰;縣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黃河岸畔,海拔在 600米以下,境內河流除黃河縱貫西境外,還有芝河、桑壁河、均屬黃河水系。
永和,西漢屬河東郡地,北齊為永和鎮,北周置臨河郡及臨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永和縣屬隰州。后縣名未改,沿用至今。
永和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一九二六年就建立了黨的組織。一九三六年,毛澤東主席、彭德懷總指揮、****總奉謀長曾率領東征紅軍中路軍,從石樓北營房村轉戰永和趙家溝。并在趙家溝召開了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議,做出了“回師陜北、聯蔣抗日”的英明決策。在此期間,永和有三十多人參加了紅軍,并在縣城建立八路軍兵站。
永和縣-行政區劃
全縣人口6.2萬,其中農業人口5.3萬,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
鎮:城關鎮 桑壁鎮
鄉:打石腰鄉 坡頭鄉 西莊鄉 罷骨鄉 閣底鄉 泊洋鄉 交口鄉 南莊鄉 署益鄉。
永和縣屬晉西高原的組成部分,梁峁重迭,溝壑縱橫,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千米以上。境內山脈分為三支;縣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為最高,海拔1399米;縣城東部一支地勢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為縣內最高峰;縣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黃河岸畔,海拔在 600米以下,境內河流除黃河縱貫西境外,還有芝河、桑壁河、均屬黃河水系。
永和縣氣候冬季長而干寒,夏季短而高溫多雨。年均氣溫9.5℃,一月零下 10℃,七月23℃上下,年降雨量 525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 175天。全縣現有耕地19.6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谷子、高梁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藥材、紅棗等。近年來,新發展了蠶桑和果樹、核桃樹。荒山造林二十三萬畝,占宜林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三,四旁植樹一百八十萬株。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林業生產先進縣和山區建設先進縣的光榮稱號。工業企業均系解放后新建,主要有發電、采煤、化肥、釀酒、陶瓷、建材、印刷等生產行業及副食、皮毛加工業。畜牧業發展以絨山羊、小尾寒羊為主,飼養量10萬只左右。羊群在我縣境內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其肉質鮮嫩可口,無腥味,是上等美味食品。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域小氣候使這里盛產的紅棗、核桃、絨山羊、小雜糧、蓖麻、酸棗、野生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品質上乘,聞名遐邇。尤其是永和紅棗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無蟲、無公害、無污染而久負盛名,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有機紅棗產品認證,是全國無蟲紅棗第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目前紅棗產業已成為我縣的主導產業,紅棗收入占到農民經濟收入的43%。另據探明,有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煤層氣等地下資源,煤層氣儲量約為480億m3。
境內交通雖有城關通往隰縣的支線公路及城關通本境內鄉村簡易公路與大車路多條,但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還未得到很好改善。橫跨東西的永和關黃河大橋承中接西,不僅是臨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連接華北與西北地區物流的重要門戶。境內縣鄉公路四通八達,328省道穿境而過,省級沿黃干線二級公路貫穿南北。
紅軍崖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這里是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相傳伏羲在黃河岸邊的乾坤灣觀天象、察地貌,發明了太極陰陽圖。目前,以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為重點的紅色旅游、以黃河乾坤灣為重點的黃河文化旅游、以綠色產品采摘為主的生態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規劃出八個旅游資源開發對象:永和關資源群、乾坤灣資源群、仙人灣資源群、樓山資源群、望海寺資源群、閣底資源群、芝河資源群和四十里山資源群,其中乾坤灣資源群為核心資源,位于全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晉陜大峽谷之中,是九曲黃河的核心景區。2007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準永和黃河蛇曲(乾坤灣)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點之一。
永和縣縣名的來歷是根據永和關而來的,而永和關,原來不叫永和關,而叫白虎關。相傳,從前這里有位秀才進京趕考得中榜眼,因政績顯著,青云直上,后來一直做到宰相,他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學識淵博,深得皇上寵愛。有一天皇上傳旨要與宰相共議國事,交談中皇上問:“愛卿家住何處?”宰相答曰:“永和白虎關“;噬洗笈⒓磸凝堃紊掀饋碚f:“放肆!寡人本是白虎星,你卻在白虎關,這不是誠心欺辱寡人?”即刻命左右,將這位宰相的烏紗帽摘掉,貶之鄉野,永不任用。從此白虎關再沒人敢叫了,白虎關也就改名叫做“永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