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招商網訊:這里,地處農作物生長的黃金地帶,是健康食品和長壽食品的天然糧倉;
這里,素有山西“一圪垯好土”之稱,是中國名米“沁州黃”的原產地;
這里,泉水星羅棋布,水資源十分豐富,是全省少有的富水區;
這里,純天然、無污染、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是“煤海”中的一個“絕版”……
這,就是沁縣,這顆胸懷“五湖四海”的海河明珠,當前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勁頭,依托自身優越的水資源和農業優勢,因地制宜,以打造“北方水城·中國沁州”的雄大氣魄,下大力氣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在特色農業、有機農業上做大文章,勇立轉型發展之潮頭。
水陸并進在“特”字上做文章
“要依托特有優勢來破解轉型發展難題。”上任伊始,沁縣縣委書記田志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響亮地提出以水為基打造“北方水城·中國沁州”的宏偉戰略,短短五年時間先后投資110多億元狠抓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奠基工作。今天,沁縣正以有機食品、休閑度假、生態功能區為轉型目標,全速推動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全國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勝地和全國生態功能區三個國家級典型示范區建設。圍繞三大轉型建設目標,精選出130多個優勢項目,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者。
沁縣之長在于水。圍繞相對充沛的水資源,重點抓好百萬噸沁園春礦泉水、20萬噸青島啤酒、萬噸桑果酒及千噸桑葉茶加工等食品開發項目,引進農夫山泉優質瓶裝飲用水生產、杏仁露加工、潞酒公司傳統名酒釀造以及米酒、黃酒、葡萄酒等酒水和休閑方便食品加工項目。并積極申報“北方水城”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高質量打造北方水城端午民俗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加快推進圪蘆湖、北海兩大旅游風景區建設,進一步提升水城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努力將旅游產業拓展為沁縣轉型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
沁縣之強在于農。山清水秀的沁縣,確立了創建全國有機農業第一縣的戰略定位,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工廠車間生產方式、企業管理技術標準模式、價格預測市場營銷方法,把沁縣當地產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瓶子”做成品牌。“沁州黃”谷子、設施蔬菜、經濟林、健康養殖業等農業板塊有力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帶動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沁州黃”谷子是沁縣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種植補貼,推廣先進技術,加強技術服務,延長產業鏈條,開發出“沁州黃”系列產品:谷糠加工成米醋、米酒,谷稈加工成草粉飼料、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實現產品鏈全循環。增強企業發展帶動能力,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沁州黃”谷子種植面積每年新增2萬畝以上,期末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產量達到5000萬公斤,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力扶持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園區,加快畜牧業發展。以潞寶金和生食品公司為龍頭,加快肉雞養殖業發展。發揮水資源優勢,聘請國家水產研究所專家進行水溫、氣候監測,培育適宜沁縣養殖的特種魚。同時,加快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開展百萬畝私家菜園(生態農莊)大招商,引進企業建設蔬菜直供基地,引進市民發展休閑農業。
2011年,沁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3.1%,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糧食總產量增長10.3%,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旅游總收入達到5.1億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有機農業實施總面積20萬畝,產值19.2億元,名列全省第一……一串串強有力的數字和“第一”,體現出沁縣人民不畏資源短板、奮力趕超兄弟縣市區的決心與魄力。
招商引資唱活轉型跨越大戲
項目建設是縣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撐、活力之源。沁縣堅持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天字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來抓,2011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實施以水為魂、以土為根、以工為重、以人為本的“四以”戰略和修路、栽樹、治水、興教的“八字”方針,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企業家紛至沓來,一個個項目在沁縣落戶,開創出非資源型縣區轉型跨越發展嶄新局面。
為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沁縣把2011年、2012年分別確定為“招商引資年”、“項目落地年”。思想再解放、思路再創新、效率再提高、發展再加速,全方位、大力度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打響了招商引資的“人民戰爭”。先后制定出臺《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考核辦法》、《鼓勵外來投資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城鄉項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行方案》、《園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發展綠色產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辦法和意見;實行四套班子領導重點項目包扶責任制和優秀科級干部進企任職制度,推行“一個重點項目、一支攻堅隊伍、一個項目規劃、一張推進表格、一套考核辦法、一張公示監督牌”的“六個一”工作法,建立健全了項目分解落實、任務時間倒逼、進度工作督查、嚴格考核獎懲和信息及時反饋“五個機制”,確保第一時間解決項目建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成了領導牽頭、干部跟進、全民參與的齊抓共管保障體系,強力推進項目落地;為加大督促力度,實行警示性談話制度,不定期對工作進展和目標任務完成不理想的單位的主要領導進行警示性談話,鞭策后進。
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在體制建設上尋求突破。根據發展需要,先后設立了招商一局、招商二局、招商三局,讓一個個能力強、業務精、實績好的優秀年輕干部走到招商活動最前沿;縣財政列出300萬元招商引資專項資金,對招商引資成效突出的單位干部職工,實行15%的地方性津貼獎勵政策,并抽調精兵強將組成20多個招商引資小分隊,帶著項目主動出擊,捕捉信息,搶抓項目。縣四套班子領導率先垂范,親自掛帥出征,縣委書記田志明、縣長張斌等主要領導多次帶隊外出招商,極大地調動了全縣上下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招商成效。
真心誠意招商引資,強力助推項目落地,強有力的招商引資措施、獨特區域優勢、優惠的扶持政策、重商親商的發展環境極大地推動了沁縣招商引資工作和項目建設。僅在2012年的端午民俗文化節上,就一次性成功簽約38個項目,總投資達39億元。今年1~7月份,全縣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達到53個,簽約資金76.1億元,完成市下達任務65億元的117%,到位資金22.4億元,重點項目落地48個,落地資金46.9億元,占市下達總任務的104%。為北方水城實現換擋提速、后來居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超常規、零障礙”打贏打好項目落地攻堅戰
在推進項目落地中,沁縣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繁事簡辦、聯審聯批”。采取“政府創優環境,部門快辦手續,根據財力適當獎補,以社會資本投入為主,加強市場運作”的方式,幫助企業和項目破解土地、資金、技術等瓶頸制約。對助農增收、帶動就業、增收稅收的重大項目,主動上門服務,優先予以扶持,集中聯合審批,開通綠色通道。
超常規服務企業、零障礙推進項目。為更好地讓項目及時落地生根,縣委、縣政府決定,集全縣之力重點扶持十大企業,主攻十大重點項目,優先扶持30個中小企業,規模擴張50個有機種植養殖基地,不斷創優發展環境,讓每一個項目都能迅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堅持推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班子、一抓到底”的領導包保責任制、重大項目對口推進制。分包項目領導全程參與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堅持“一線工作法”,帶頭掛帥,不等不靠,每星期至少深入一次項目工地,現場辦公一次。并從縣直機關單位中選派百名優秀干部,脫離原工作崗位,到重點項目建設一線掛職擔任項目專員,為項目落地提供“保姆式”、“無障礙”服務。由縣紀檢委牽頭,抽調監察、督查、審計、財政、安監及工程監理單位等部門精兵強將,組成重點工程督查組,掛牌督戰,全程監督。督查結果在縣電視臺、報紙、新聞宣傳網站公開通報,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并作為各責任單位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通過嚴格的督查通報,確保資金到位、建設進度、安全施工和工程質量。
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競爭機制和獎懲機制,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等先進媒體,在廣大黨員領導干部中開展“比比看”活動,大家都來“曬一曬”,群眾都來“評一評”,充分調動每一位領導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項目建設重獎重罰機制,將項目建設與干部考核任用掛鉤,實行干部召退回制度。對項目建設進度快、效果好的責任單位和相關人員,分別給予通報表揚、評優評模,對特別優秀的人員,列入后備干部,給予提拔重用;對項目建設進度緩慢、工程質量差、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責任單位,督查組連續兩次通報沒有按要求整改的,對責任單位通報批評,造成重大影響的,對責任人進行誡勉談話,紅牌罰出。
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一大批對水城經濟具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招商引資和大項目建設,使沁縣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為該縣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11年,沁縣從一個無礦產資源、多年來經濟發展低位徘徊的縣,進入了轉型跨越發展的快車道,一躍成為全市發展最快的縣,尤其是綠色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全縣有20多家公司、32個品種獲國家有機認證,20萬畝土地實現有機轉換,全年先后有46項工作受到省部級表彰獎勵,8項受到國家級表彰獎勵。在省市年終考核的十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排名中,走在了全市前列。
“沁縣解放思想,尋找優勢,大膽開拓,闖出一條非煤縣轉型跨越發展的新路來,是全省轉型發展的好典型。”今年3月1日,在全省2011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表彰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純清再次對沁縣轉型的成功實踐給予表彰,也為沁縣的跨越之路寫下一個有力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