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3年3月,1996年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下,陽泉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積極探索,大膽開拓,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初步構建了一個陽泉市對外開放的新平臺,正在逐步成為陽泉市一個先進生產要素聚集的新型工業園區,為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成效與特點和省內外同類型開發區相比,陽泉開發區面積不大,區域面積僅為10.85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僅為3.8平方公里;基礎不強,建區初期,全區GDP僅為2431萬元,財政收入僅為336萬元;立地條件不優,全部為荒山野坡。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區域范圍之內,在這樣一個很弱的經濟基礎之上,在這樣一個較差的立地條件之下,通過短短十余年的時間,開發區卻在陽泉演繹著出一個荒山換新姿、經濟變新貌、城市展新顏的“神話”故事,逐步成為了陽泉市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結構調整的示范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區和城市建設的樣板區。
一、始終堅持土地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立足山城實際,變“荒山”為“寶地”,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和其它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陽泉開發區在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并沒有將現成的工業區域劃為開發區,也沒有占用本來就數量極少的有限的耕地,而是立足構建“大陽泉”的戰略高度和土地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的角度,著眼未來,在一片相對高差達68米、人稱“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荒山上進行開發建設。開發區的建設,不僅沒有占用一分一厘寶貴的耕地,相反,通過開發建設,僅西區就動遷土石方470萬立方米,新開發土地1800余畝,東區動遷土石方工程320立方米,新增土地3500余畝,新增工業用地2400多畝。不僅極大地滿足了項目建設用地的需要,也盡可能地避免了大量占用農民耕地而引發的一系列的社會矛盾。
伴隨著資源的稀短性,隨之帶來的是土地的高利用率。陽泉開發區西區規劃建設面積為1.33平方公里,已開發利用土地為1.33平方公里,開發利用率達到了100%;東區規劃建設面積為2.5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土地面積為1.1平方公里,開發利用率達到了44%。
伴隨著較差的立地條件,隨之帶來的是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巨大。西區1.33平方公里的規劃建設面積上,基礎設施投資已累計達到了3.2億元,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已達到2.4億元/平方公里;東區2.5平方公里的規劃建設面積,截止目前,基礎設施投資已累計完成1 億元,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已達到4000萬元/平方公里。
二、始終堅持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努力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
由于立地條件所限,決定了陽泉開發區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巨大,建設期限較長。而開發區財力又十分有限,基礎也較為薄弱。面對有限資金與巨額投入和艱巨任務之間的矛盾,開發區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走市場化之路,多方籌措資金。西區3.2億元的基礎設施投入和東區2億元的基礎設施投入,沒有市政府的直接資金投入,全部靠銀行貸款、企業墊付和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所取得,從而保證了西區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東區基礎設施配套也正在緊張進行當中,并已初步具備項目入區建設的條件。目前,全區已建成道路面積20萬平方米,總長度達到8公里;建成城市供水主干管網6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4000噸;鋪設供電主干線路10公里,供電能力達到2萬千伏安;供暖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通訊、有線電視和計算機寬帶網已全部入戶,基本上滿足了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和正常辦公的需要。
為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開發區管委會按照“統一規劃,分片實施,市場運作,流動開發”的原則,由管委會創造服務環境和政策環境,由企業作為改造主體,先后開展了對上、下五渡和平坦垴的舊村改造工作,計劃用3-5年時間,全部完成舊村改造任務。舊村改造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提升了開發區環境形象,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土地開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