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震后第一個24小時里,三組“關系”有人議論、引人思考。
第一組關系:紅十字會與壹基金
震后第一波企業捐款,多數給了李連杰 (微博)的壹基金。而紅十字會得到的大額捐款不多。本來正并肩作戰的兩個慈善公益組織,因此被結了對兒來評價。這一局面也被很多人拿來,與5年前汶川地震時各界爭先恐后向紅十字會捐款的場面相比較。
幾乎所有人都在說:這是紅十字會失去公眾信任的結果。是的,紅十字會為什么失去信任,人人心里都跟明鏡似的。大災之際捐出善款者,無論企業還是個人,無論千萬還是一元,都愿意把綿薄之力,托付到可靠之所。
紅十字會被部分公眾冷落,從救災的現實角度看,令人遺憾。畢竟,紅十字會仍是今天中國最具規模、最有覆蓋力的公益組織。雖然壹基金等民間組織風起云涌、活力畢現,但有活力有口碑,和有足夠的覆蓋力,還是有區別。至少是各有所長。
在近年來歷次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救援中,紅十字會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千上萬樸實的災區農民,平時并不知曉互聯網上對紅十字會的討伐,而此時,卻多數人都認識那個鮮艷的紅十字標志。他們對紅十字的樸素信任,并未失去。所以,此時的紅十字會遭遇失血,對救災大局來說,并非好消息。
毫無疑問,紅十字會不能對公眾有絲毫怨言。紅十字人唯有不計毀譽,埋頭苦干,用行動說話。這可能是暫時失血的一段日子,但也可以把它變成找回信任的一段日子。發揮紅十字會的救災覆蓋力,發揮出它與各地政府、醫療結構的長年合作積淀,與壹基金們攜手合作、不分彼此——這是紅十字會今天所能做的全部。
第二組關系:國企和民企
震后第一日,很多企業慷慨解囊,宣布向災區捐款。有人細一打量,發現其中多數是民企,而國企宣布捐款的還不多。微博上由此有人熱議:大災之前,民企的表現,完勝國企。
這個判斷顯然偏頗。
民企捐款快,是歷次類似災害發生后的普遍現象。而來自國企的捐款捐物,按過往規律看,隨后會源源不斷到來。這有一個決策機制的原因:民企的決策流程短,往往是老板個人決策,直接拍板。而國企不是某一個人的企業,在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約束下,國企的社會捐助行動,往往要經過制度要求的決策程序。這個程序再繁瑣也要走,因為國企的錢亦是公眾的,這是在對公眾利益負責。這個過程再改革再精簡,也快不過很多民企老板的一念之決。
更重要的是,熟悉災區情況的人,只要不帶偏見,都清楚地知道:在災害救援的危急時刻,支撐著整個災區的基礎供電、供油、運輸、通訊等救援命脈的,大都是國有企業。大批的國企員工奮戰在救援與重建的一線,大量參與救援的子弟兵、醫生、新聞記者、民企救援隊,接受著國企提供的基礎性支持。
在救援一線,其實沒有人拿著身份標簽看人和辦事。在那里,所有救援者是一家人。網上的閑扯,在國企和民企間人為挖掘道德鴻溝者,要么不懂,要么故意。
第三組關系:黨員干部和群眾
這個關系,在震后第一天,還沒有太多人去議論。但卻是比前兩組更本質、更重要的關系,注定是人們體會、觀察和思考的對象。
幾天前,中央剛提出要進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好了,雅安地震救援,就是一個最好的實踐場所。這也是真實的檢驗平臺。黨員與群眾的關系如何,干部與群眾的關系如何,這個時候,這種場合,沒什么虛頭巴腦的儀式,干吧,所有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多少次,在災區,黨員干部沖在前面,站在最危險、最艱苦的位置上。這是他們的本份和職責。也曾有關鍵時刻掉鏈子的。但一次次的實踐證明,絕大多數黨員干部是好樣的。每一次救災,對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都是一次檢驗,更是一次促進。
中央提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目的是讓黨員干部們“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對此刻身在雅安地震災區的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沒有條件照鏡子,人民群眾的眼睛就是一面鏡子;沒有條件去洗澡,你流出的每一身汗水,就是最有力的洗澡水。
三組關系,一個道理:所有的評價,都會在行動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