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甲,素有千年麻羊鄉之稱。 黃甲鎮地處牧馬山腹心地帶,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是理想的養殖放牧之地。
黃甲麻羊以肉嫩不腥,色鮮味美,皮腸雜燴具有滋陰補腎之效而走俏全國,被喻為“全國第一羊”,每年都有數萬公斤黃甲麻羊肉遠銷海內外。
黃甲麻羊養殖,可以追溯到黃帝,發展于蠶蟲,繁榮于當代。
黃甲麻羊養殖在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并發展到一定規模進而形成了產業。到了蠶叢時代,在眾多山羊品種中,麻羊以絕對優勢生存了下來。三國時期,劉備在成都建立蜀國,黃甲成為發達的農牧業開發區。到了近代,黃甲麻羊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黃甲黨委政府把麻羊生產確定為鎮域特色經濟,著力打造特色麻羊產業,有力地促進了麻羊產業的發展。如今,黃甲鎮年出欄麻羊3.5萬頭。
有關黃甲麻羊的傳說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牧馬山下住著一戶姓元的人家,家里有兄弟三人,父母早喪。兄弟中老三在八歲時,由于生活所迫,只好到財主家去放羊,而且每天還要接送財主的兒子上下學。放羊娃的日子很苦,凍餓時只好撿一些主人家丟棄的羊雜、羊蹄等煮來充饑。沒想到元老三的身體竟因此而長得結結實實。由于元老三天資聰穎,又好學上進,在他接送財主兒子上學期間,耳濡目染,學到不少東西,最后讀書、識字、寫文章竟超過了財主的兒子,一時名噪鄉里。
后來在鄉親們的資助下,元老三赴省城參加會試,沒想到竟中了舉人。發榜之日,當喜報送到元老三住的破草屋時,他正在用砂鍋煮羊雜充饑,那鮮香的味道竟引得報喜的人口水直流。從此,黃甲人便學著元老三將羊雜等下腳料用來烹制鮮美無比的羊肉湯鍋,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而黃甲羊肉的美味,不僅由于這里的麻羊本身品質優良,肉質肥美,鎮上的一口老井——八角龍眼井也是功不可沒。
這八角龍眼井,據說是經高人指點,審其形勢,察其氣性方才打成。而后人環視八角龍眼老井四周的山,也果真隱約可見八條山脊向龍眼老井聚來,仿佛真有八條神龍向這里吹氣,似有八條山脈之仙水向這里噴射,神秘非凡。而人們用這口古井中的水來煮羊肉湯,湯色雪白,香氣濃郁,羊肉味道也更加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