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山位于縣城東
隋唐時山上建有延祥、廣濟、鴻都三寺,后改名為法海、普濟、廣濟,總稱三學寺。寺前有古開照寺,俗名前庵。諸寺前后竹樹掩映,泉壑交錯,原有飛來石、佛跡石、盤陀石、皇姑墳、黃犢塔、鸚鵡舍利塔、支提石塔、七佛巖以及棲賢洞(又名琴泉)、仙人洞、仙人井、洗馬池和被列為金堂八景之一的“圣燈朝佛”等勝跡。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曾篆刻“龜鶴齊壽”四字于山巖上,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段文昌等,又為鸚鵡舍利塔、支提石塔撰文立碑。隋代高僧智炫、唐代高僧悟達國師、鑒源、慧觀等均曾來寺講經,悟達還請四川名畫家李升在成都大圣慈寺繪制一堵《漢州三學山圖》加以推崇。古代,寺內曾藏有碧玉佛龕、藕絲袈裟、錦字《心經》、貝葉金字《涅槃經》等珍貴文物,今無存。三學山,唐、宋以來即馳名川西,唐代詩人王勃、薛能、王雍、張蟲賓 、杜光庭和前蜀后主王衍、太后、太妃(花蕊夫人)等都曾到此游歷題詠。唐宋時代不少人開龕造像,題詞刻壁,后人的題詠不可勝數。
明洪武中,“以三學、云頂賜蜀藩為金雁莊”。三學寺改名“棲賢禪院”,并在寺后盤陀石上修建一座由大小八萬四千座塔聚成的“釋尊無量寶塔”。旅華日僧東升為塔書寫了《棲賢山道場禪寺石塔記》碑文。明末兵燹,“三石”、“四塔”和珍貴文物毀滅殆盡。三學寺第三十二代住持僧大覺(法名性智),于康熙年間募化重修了三學和開照寺,均為三殿二廂房的四合院式建筑。“文化大革命”中,各寺殿宇佛像石刻多數毀破。1978年后,山上遍種果樹,登山游覽,山川依舊,泉壑仍存。春滿桃李,夏艷榴花,秋豐柑橘,冬挺松柏。前庵開照寺前,中二殿及左右廂房已修復。中殿關公等像仍然保留,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等重修碑記六通。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鑄有蒲牢和各種紋飾古鐘一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