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碧山種稻,歷史悠久;新場米貴,遠近聞名。
在碧山鄉連溝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棄官種稻”的故事。相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天下大旱,各地“貢米”不僅數量少,而且顆粒細小、成色暗淡、營養低下,康熙大為不滿,下令御膳房88名廚師分散各地種植優質稻米上供。是年8月,一位連姓的廚師從樂山大佛腳下出發,順大渡河逆流而上,尋找優質大米種植之地。當船行至嚇螞口(今碧山鄉連溝村境內)時,但見一邊山石象蛇、一邊山石象蛙,一條小溪不見盡頭。找米心切的連廚師不顧危險穿山而進,船行進
經過近1年的努力,連廚師不但找到了優質稻谷種,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稻谷種植辦法。用此法種植出來的稻米顆粒細長、晶瑩透明,口感略帶糯性,營養價值高、易消化,食后唇齒留香。來年8月,連廚師將種植的千斤大米以五百里加急送回京城,并用祖傳之法做成花生粥、朵朵飯呈送給康熙皇帝。康熙吃后贊不絕口,御定連廚師為御膳房三品大廚師。連廚師恐獨創的“連氏稻谷種”和“連氏稻谷種植辦法”失傳,懇請返鄉種稻,以保貢米質量。康熙思考再三,準予返鄉種稻,并將嚇螞口一帶的2000多畝土地賞賜其專種稻谷上供皇宮專用。連廚師回來后,與上羅溝羅家兄弟一起聯絡富豪修建了十九地(十九家店子),冠名新場子,專做大米買賣,新場米貴上此得名。
后因戰亂、遷徙,“連氏稻谷種”和“連氏稻谷種植辦法”失傳,但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持續推進,碧山優質稻再次聲名鵲起。特別是近年來,碧山鄉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萬余畝稻田成為保灌田、先后籌集資2000多萬元,硬化鄉村改造“三面光”堰渠
該鄉與四川清泉米業、沙灣恒瑞糧貿合作,先后引進作優1號、6號以及169香稻、川香優、宜香優、汕優等系列優質稻種,采用強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新技術,生產出香味濃郁、重金屬含量低、無農藥殘留的無公害優質稻,產品暢銷北京、成都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