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招商網訊: 一、上半年計劃執行情況
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6.71億元,同比增長14.3%,高于計劃目標0.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0.4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80.18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6.08億元,增長10.1%。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3.87億元,增長22.4%。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57.88億元,增長16.1%,占GDP比重為43.1%,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718.46億元,比年初增長8.8%;金融機構社會信用投放總量790.37億元,比年初增長12.8%。
(一)農業生產保持穩定。1~6月,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7.85億元,增長4.6%。小春農作物總產量受干旱影響有所下降。煙葉種植完成15萬畝的移栽計劃。畜牧、水產養殖業發展穩定,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3.5萬噸和1.55萬噸,分別增長3.4%和10%。
(二)新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圍繞“6+2”特色產業格局,創新資源開發模式,重點推進釩鈦、鋼鐵、機械制造、化工、能源等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級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1~6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6.25億元,增長18.1%,達到年初人代會確定的18%的目標,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
(三)城鄉消費平穩增長。1~6月,全市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79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在“五一”節、端午節等假日活動有效帶動下,旅游市場旺盛,上半年旅游實現總收入31.28億元,同比增長29.29%。接待游客達393.94萬人次,同比增長9.26%。
(四)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1~6月,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1.6億元,同比增長23.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1~6月,全市128個“四個一批”重大項目完成投資87.2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46%,前進度4個百分點。46個重大工業產業化項目已開工24個,年度累計完成投資17.34億元。
(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良好。招商引資成效明顯,1~6月,全市招商引資履約項目256個,到位資金206.84億元,同比增長4.4%,完成年度目標任務380億元的54.4%;外貿工作態勢良好,1~6月,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7380萬美元,增長4%;其中出口14128萬美元,增長58.8%,完成省政府考核目標任務的51.2%。
(六)社會事業扎實推進。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釩鈦科技專項支撐效果明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及成果轉化工作取得實效;教育事業發展加快,今年普通類本科各批次上線人數創歷史最佳,中小學校校舍安全工程順利推進;衛生事業全面推進,攀西職業病防治中心、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樓進展順利;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工作積極開展。
(七)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五創聯動”深入推進,攀枝花“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通過省級復查,陽光花城景觀打造工作強力實施,城鄉管理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生態建設、生態安全不斷加強,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全面推進;上半年,全市累計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已達89%,有力保障了群眾環境權益。
(八)民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截至6月底,全市民生工程已投入資金約17.06億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53.97%,百姓安居、扶貧解困、社會保障、就業促進、醫療衛生等項目正有序推進;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增長,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415元,增長17.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長16%。
(九)市場物價漲幅有所回落。1~6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4.1%(6月單月上漲3.8%),較2011年底4.8%回落0.7個百分點,較今年2月4.3%回落0.2個百分點,但1-6月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比全國3.3%、全省3%高0.8和1.1個百分點,物價整體水平仍高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同全國、全省一樣,經濟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工業增長形勢不容樂觀。今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市場持續低迷、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市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一是鋼鐵行業增長有限。由于受國家產業政策限制和市場需求低迷的影響,我市鋼鐵產業發展停滯且盈利不佳,目前我市鋼鐵行業呈現“原礦增長較快、鋼材增長下降”的態勢。二是生產要素趨緊。金融支持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仍未有效解決,土地等要素依然趨緊。三是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壓力加大。1~6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零,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同比增長8.3%,剪刀差繼續擴大,企業利潤進一步被擠壓。
保持投資快速增長有一定難度。一是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項目建設面臨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國家將繼續加大對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都將對我市下半年投資項目的快速推動產生不利影響。二是今年新開工項目投資規模偏小,在建項目剩余投資量下降,投資后續增長壓力大。三是用地指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征地拆遷協調難度大、補償成本高,也將影響項目整體進程。
農村經濟發展存在一定障礙。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我市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現狀與應對嚴重旱情、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土壤有機質缺乏及水利設施、農村道路、田間機耕道配套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約著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二是農村融資難,目前我市農村信用村評定工作滯后,農民小額信貸利息偏高,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較窄,面向農村服務的金融企業少、網點少、內容少,農業基地不能作為擔保要素等諸多因素制約著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三是基層服務體系不健全,鄉(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比較薄弱,農技推廣能力普遍較低,嚴重影響現代農業發展。
服務業快速增長難度較大。一是消費市場不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年初的17%回落到6月的15.9%。二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受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上半年,全市的房地產開發面積、銷售面積都較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半左右,房地產銷售也出現了滯緩。三是居民消費外流現象嚴重,網購及外出消費現象增多,對我市服務業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一些大型零售企業注冊地不在攀枝花等問題,對我市服務業統計也產生了影響。
物價仍在高位運行。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月到6月累計分別為4.3%、4.1%、4.1%、4.1%、4.1%,雖然有所下降,但上半年我市受干旱等因素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直保持在4%以上,全國、全省則在3%左右,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整體上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我市今年受特大干旱影響,菜類價格持續上漲,1~6月同比上漲31.4個百分點,較2月、3月、4月、5月分別上漲9.3、9.2、2.6、0.1個百分點,創今年新高,菜類和肉禽及制品成為我市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
二、下半年經濟發展走勢分析及工作建議
(一)當前經濟發展環境和全年經濟走勢判斷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著較為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從國際上來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各類風險明顯增加,歐債危機不斷加劇,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好轉,世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艱巨性進一步凸顯。從國內看,2012年將是中國經濟“在持續回落中逐步趨穩”的一年,也是十分復雜的一年,政府實施“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的經濟發展思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內經濟總體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問題,使我國經濟仍然面臨眾多挑戰,經濟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從四川的發展形勢看,全省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13%,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盡管我省經濟總體形勢較好,但也出現了部分指標增速放緩的趨勢,也面臨投資快速增長難以持續,資金等要素趨緊和生產成本上升壓力加大等問題。從我市發展面臨的發展環境來看,雖然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還沒有形成穩定回升態勢,受經濟增長趨緩、價格漲幅回落以及結構性減稅的影響,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但綜合分析下半年的發展形勢,我市發展也面臨一定的機遇。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措施,四川省也及時出臺了《關于迅速落實穩增長措施切實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意見》,我市要用好用足相關政策,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二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工業強國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特別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重要釩鈦產業基地建設規劃的全面實施,為我市壯大“6+2”特色產業帶來了難得的政策機遇。三是央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連續兩次宣布降息,充分體現了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連續降息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貸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同時降息對樓市交易成本有所降低,將有助于樓市成交量的增長。四是全省十次黨代會提出科學發展,執政為民,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而奮斗的目標,將繼續把投資拉動和產業支撐作為主要著力點,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加快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發展,著力擴大市場消費,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這些也為我市經濟加快發展帶來了機遇。
(二)下半年工作措施
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必須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強化投資、促進工業、擴大消費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努力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確保年初人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重點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企業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工業經濟止滑回穩。二是要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確保完成投資目標任務。三是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四是要努力擴大市場消費,促進服務業發展。五是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