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招商網訊: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被寫入獨立篇章。近年來,在認真貫徹中央精神下,涼山州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設,并積極推進文化體制的改革。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十一五”以來,涼山州策劃實施了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和項目100余項,邀請近百位國內外藝員和數十個文藝團體到涼山演出采風。
這些頗有開創精神的舉措,打破了涼山文化長期封閉落后的形態,推動了涼山地域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對外交流中得到繁榮和發展。
文化建設的思想“熱潮”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文化建設。
今年兩會上,“文化建設”成為探討熱點,在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政協委員的提案里,關于文化建設的議題明顯多于往年。
在兩會采訪中,州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羅瑾告訴記者,在收到的390多份提案中,有超過20份是涉及文化建設領域的。而在155份人大代表建議中,記者也看到了10份與文化有關的建議。
這些提案和建議,是代表委員們認真貫徹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的精神,也是涼山州文化建設自覺性提高的體現。
兩會上,來自昭覺縣的州人大代表劉昌烈、劉宇剛等遞交了《建議州人民政府實施“9729”文化發展工程》的代表建議。
“9729”提出了當前涼山亟待打造的文化工程,具體包括“九大文化品牌、“七大節慶活動”、“兩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九大基地建設”。
建議提出,“有文化引領的力量,才是有凝聚的力量”,“有文化支撐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這是一個謀劃長遠的建議,建議從文化資源的保護出發,到文化產業的延伸,以及文化品牌的建設,都做了積極的思考。
事實上,在這次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議及提案中,文化建設的思考已經更加成熟,這符合市場化的要求和時代發展的需要。羅瑾告訴記者,比起往年,很多委員的提案有了更高的層次,更廣的領域。
除了昭覺代表提出的“9729”文化發展工程,其他代表及委員也根據當地縣市的文化資源情況和發展可能,提出了相應的文化品牌建設,而在這種品牌建設中,文化與產業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政協委員馬小林、麻卡曉莉在提案中說,文化旅游發展潛力巨大。馬小林、麻卡曉莉建議,要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人大代表陳玉蓉提出《關于將越西“文昌故里”文化旅游大品牌打造納入省、州級旅游品牌打造的議案》,人大代表董焰提出《關于切實加強對“會理歷史文化名城”宣傳的建議》等,都體現了涼山州文化品牌建設的廣泛熱情。
同時,我們也在這些建議和提案中,看到了涼山人對文化資源深入思考。文化是一種獨特的資源,其積淀和傳承尤為重要。因此,在弘揚文化建設時,基礎就是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政協委員釋妙源在提案中說,政府要加強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弘揚,發揮優勢助推涼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對于涼山來說,由于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以及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今天獨立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化的廣泛交流,愈加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變得脆弱。這是時代的發展過程,也是文化交融的表現。但民族文化、地緣文化的獨立性,又構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魅力。
因此,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也被人們所喜愛。保護和傳承好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文化建設,大涼山“彩繪”
2010年的第六屆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吸引了州內外兩百多萬游客。在這場浩大的節日盛景中,我們看到了彝族文化的絢爛色彩。
一輛輛五彩的花車在西昌城里流淌,一列列盛裝的舞隊展示濃郁的風情;身姿矯健的彝族俊男和青春美麗的彝族少女在“選美”場上角逐;狂歡的夜晚,城市被一堆堆篝火和千萬支火把照亮,一圈圈舞蹈的人群在篝火旁映紅了歡樂的臉龐……
斗牛、斗羊、射箭、射弩、摔跤等民族傳統項目讓人眼花繚亂,輪滑構成的流動的線條讓邛海美麗異常,構成美麗的山水畫卷……
素有“東方狂歡節”和“東方情人節”美譽的彝族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從1994年起涼山州舉辦第一屆彝族國際火把節以來,已形成每3年舉辦一屆的制度。涼山彝族火把節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國務院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火把節也是中國十大民俗節,四川十大名節之一。
如今,涼山彝族火把節已成為涼山對外形象的品牌及涼山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平臺,更是世界認識涼山、了解涼山的重要窗口。
節慶搭臺,經貿唱戲是歷屆火把節的重頭戲。近年來,利用“火把節”等節慶,憑借富集的資源,涼山州在招商引資上,呈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
就在這屆火把節上,新西蘭駐華大使伍開文在代表參加火把節活動的23個國家大使及外交官員談及火把節的感受時說,涼山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令人向往。彝族火把節,更是中國少數民族最知名的節日之一,能參與其中,深感榮幸。
受到火把節的氣氛感染,外交官員們紛紛表示,將大力宣傳涼山,促進更多的交流合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涼山彝族火把節的成果之一,就是弘揚了民族文化。
火把節上還專門召開了“中國·涼山彝州論壇古彝文化探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專家們提交了《三星堆之謎與彝族文化淵源》《龍騰鷹翔虎嘯蜀》等有關三星堆文化和涼山文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彝族畢摩和能準確識別古彝文的民間人士識讀和釋義了三星堆博物館里陳列的這62個字符……
這樣的活動,體現了古彝文化與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和現實變得更為清晰。同時,提醒人類這個大家庭共同來珍視和傳承。
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100余名彝學專家學者,給出了涼山這樣的評價:涼山州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特別是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歷史性、戰略性、創造性的研究與傳承方面的重視,是為推進民族文化卓有成效的實踐和貢獻。這不僅對涼山經濟社會帶來綜合性的影響,而且必將在中國彝族研究和彝區建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載入彝族文化史冊。
事實正是如此,“火把節”只是涼山推動文化建設和保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涼山州在提升文化建設整體水平的同時,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在一并跟進。
記者在一份資料中看到,截至目前,全州60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項目全部開工;新建農家書屋2712個;14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建設納入國家規劃。累計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2萬余場次,基本實現了平均每個月為每個行政村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新建農村中央臺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20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67617套,使邊遠山區的農牧民群眾能夠收看到40多套節目;全州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82.56%,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1.91%。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突破。昭覺彝族服飾、會理彝族蹢腳舞、布拖朵洛荷歌舞、雷波彝族民歌等五項民間藝術獲首批國家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國家級傳承人4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7項,省級傳承人71人;州政府評審公布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6項,州級傳承人92人。
涼山州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全州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1344處,圓滿完成了國家和省下達的普查任務。申報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涼山州目前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4點,省級文保單位27處,評審公布州級文保單位10處,縣(市)級文保單位167處,館藏文物達2.8萬余件,居全省前列。
正如今年兩會上的“熱點”,文化建設正在涼山以更豐富的方式呈現。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涼山的文化建設譜寫了一幅巨大而生動的彩繪。
涼山文化正在從推開窗戶到打開大門過渡。
文化產業,市場領域的“淘金”
記者拿到一份西昌市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間的旅游文化體育活動項目匯總。粗略統計一下,共有“陽春踏青之旅、民族風情之旅、金秋浪漫之旅、風情美食之旅、冬春陽光之旅”五個大項、68個小項以及若干個子項。
這是西昌市旅游業借助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借旅游增強活力,最終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大旅游和大文化產業的整體升級的一個縮影。
從《煙雨月城》到“鄉村八景”,再到端午龍舟賽、邛海自行車全國邀請賽、彝族傳統射箭比賽、環邛海輪滑比賽、民族工藝品展等活動,無不彰顯了西昌市正在竭力打造一張推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這些集運動、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推廣,不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還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效應。這些直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文化旅游活動,為西昌的“二次跨越”積蓄了強勁的動力。
如果以西昌為中心,我們可以看到西昌以南的會理,一場關于文化立縣的課題也正在全面鋪開。
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將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成為全國第118個、四川第8個、涼山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走進會理,除了迷人的古城文化、耀眼的紅色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甜蜜的“石榴文化”,會理還有以羊肉米粉、雞火絲餌快、熨斗粑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銅火鍋制作和古法造紙為代表的“工藝文化”,以會理綠陶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會理名硯為代表的“硯石文化”,以豐富多彩的會理民歌為代表的“音樂文化”,以會理蘭花、杜鵑花、石榴花為代表的“花卉文化”,以會理彝族長號為代表的“鼓號文化”,以彝族蹢腳舞為代表的“舞蹈文化”等各種特色文化,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會理人認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現代新城區的現實需要,也是傳承地區文化、延續城市文脈的現實需要。
而西昌以北的越西,“文昌故里”打造也納入了州級旅游品牌打造項目,越西正致力于將“文昌故里”打造成涼山、四川乃至全國的知名旅游品牌,真正彰顯“南文昌、北孔子”的文化效應所產生的巨大能量。
而西邊的木里、鹽源的文化生態旅游,也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火熱的旅游市場。
再說東邊,昭覺的彝族服飾文化節、美姑的畢摩文化節、布拖的傳統火把節等,也無不撐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在市場中烈烈迎風。
這些關于文化建設的浪潮,正是涼山州委、州政府解放思想、多措并舉的展演提升文化繁榮發展的創新力,開拓文化創新路徑,大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