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麓,樂山古稱嘉州,是一座歷經三千多年的中國古城 ,是全國9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44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1996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第一大佛,座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匯之處,被譽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三江環抱著美麗的城市,綠心、綠島、生態林點綴于江水與秀城之間,使這座邁向現代化的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與大自然的綺麗風光和諧地融為一體,素有“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的美譽,并因此而榮幸地被聯合國確定為中國第一個優良人居環境城市合作項目。樂山人杰地靈,曾是李白、蘇東坡、黃庭堅等歷代文人墨客賦詩作畫、尋找靈感的寶地,奇妙的山水孕育了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
市中區下轄10個鄉16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254個行政村、41個居民委員會,其中城市社區居委會30個。幅員面積825平方公里,總人口54.9萬,其中非農人口22萬。地處樂山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的中心,境內基礎設施齊全,水陸交通便捷,商貿流通活躍,居住環境優美,經濟發展較快。成樂高速公路,內樂、樂西省級公路在這里交匯,距成都雙流西南國際航空港僅100公里,水運南下可直達重慶、武漢、南京、上海,500噸級貨輪的樂山大件碼頭是四川大型設備出川的唯一通道,樂山旅游機場已進入實施階段,樂宜高速公路已經國家批準立項,郵電通訊已形成以光纖、微波為手段,以數字程控為中心,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通訊網絡,初步建成了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和多媒體網,電子郵件、電子商務等網上業務開展廣泛應用。區內水、電、氣配套,公路網絡發達,高等級路面公路聯通了所有鄉鎮所在地。
由于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市中區很早就成為四川的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區委、區政府確立了“依市興區”的發展戰略,市區兩級共謀發展,在工作重心上突出工業經濟主線,著力抓好農業產業化和旅游經濟兩翼,努力營造和改善投資軟硬環境,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轉變政府職能,加強配套服務,使全區經濟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并廣泛吸引了中外客商在我區投資落戶。2004年市中區GDP增長15.1%,居全省第26位。2005年預計,我區國內生產總值可實現61.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可達9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80元,全區一、二、三產業比為8.9:46.7:44.4。境內新增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5戶,其中過億元企業3戶,一個以機械電子儀表、醫藥日化、絲綢紡織、建筑建材、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均有項目在我區安家落戶,北京、廣州、深圳、上海、大連、溫州、重慶、成都等省內外客商也搶占樂山,在農業、工業、房地產業及旅游業上大顯身手。美國安森美公司、菲尼克斯公司與樂山無線電廠合資興建的中國西部第一個6英寸芯片生產基地開工建設,國家級重點項目1000噸多晶硅正在我區抓緊建設之中。錫成大冢、正安藥業、中西制藥、三九長藥利用高新技術實施GMP改造基本完成;引進華能公司兼并蘇稽電纜廠,可實現銷售收入上億元。
市中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四川省糧食、蠶繭、蔬菜、瘦肉型豬和速豐生產林基地。全國26個、四川唯一的一個國家級農業高科技園已在市中區落戶。區委、區政府在發展農村經濟上堅持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著力抓好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生產基地三大重點,努力做好專業協會、優良品種示范推廣、農業標準化種植三篇文章,突出城郊型農業經濟優勢,全力推進蔬菜、蠶桑、生豬三大產業化進程,建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萬畝、蠶桑5萬畝、出欄生豬47.2萬頭,出欄禽兔1094萬只,肉類總產量5萬噸,禽蛋產量2.2萬噸, 全區32萬農民年均增收中來自農業產業化的效益已占近三分之一,其中畜牧養殖業已占據農村經濟半壁河山,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力量。
旅游業作為市中區第三產業中的重要支柱,堅持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設協調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為樂山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樂山大佛依山而鑿,歷經無數朝代更迭,閱盡人間滄海,依舊氣魄雄偉。烏尤寺、東方佛都、麻浩崖墓讓人美不勝收,金鷹山莊、蘇稽古橋、牛一現小村等鄉村旅游新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幽思懷古平羌三峽等景點使人情趣盎然,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和文人志士。新引進集烏木雕刻藝術收藏、展示、宣傳為一體的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該項目不僅具有相當的文化內涵和欣賞檔次,將成為我區旅游發展的另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