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公園位于臺灣最南端,以燈塔馳名中外,為臺灣八景之一。于民國71年將燈塔前大片的珊瑚礁闢建為公園,并于民國82年開闢第二公園,鵝鑾鼻公園內珊瑚礁石灰巖地形遍佈,怪石嶙峋。
鵝鑾燈塔為鵝鑾鼻公園的標志,塔身全白,為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外觀以砲壘為建筑,并以砲臺作為塔基,而且在圍牆上設有槍眼,四週更設有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砲,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置榕林砲,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于民國18年(1929年)定為臺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并于光復后改建并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并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民國71年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公園內有豐富的動植物,植物約240種如象牙樹、黃槿、海檸檬、林投等熱帶海岸樹種、還有那蔓性灌木、藤本如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崖爬藤等種類。更可見到烏頭翁、樹鵲及那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另外,每年9月(農曆白露前后)都有大批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鳥過境,其場面壯觀值得守候觀賞。
在鵝鑾鼻燈塔西北側并有學者發現距今五千年前的先陶文化史前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使用陶器,石器製作以打製為其特徵,生活方式以狩獵及採集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