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3月19日專電 題:熟視無睹的監管——深圳“海砂危樓”追蹤
新華社記者 趙瑞希
近日,媒體報道海砂中超標的氯離子將嚴重腐蝕建筑中的鋼筋,甚至倒塌,這樣的“海砂危樓”在深圳比比皆是。
記者調查發現,用海砂建樓在建筑行業早已不是秘密,而是一項“潛規則”,相關規定早在2004年就已出臺,不合格海砂流入建筑工地也曾被媒體屢屢曝光,而相關監管卻遲遲沒有跟上。
有規定、有案例、沒強制性檢測
廣東省濱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實驗室總學術顧問韓寧旭表示,鋼筋銹蝕程度取決于混凝土的氯離子含量,將氯離子超標的海砂混入混凝土中,對鋼筋銹蝕有促進作用,從而降低建筑物使用壽命。
實際上,不合格海砂流入建筑工地并非個案。2007年,福建省平潭縣金海岸花園違規使用海砂;2011年,深圳沙頭角碧海度假村等建筑因使用海砂在建成僅20余年后變成危樓;2012年12月,佛山的世博嘉園等4個在建樓盤項目,被曝涉嫌違規使用超標海砂……
而早在2004年,《建設部關于嚴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見》中就已明確寫道:一些沿海城市在工程建設活動中利用海砂拌制混凝土和砂漿,使建筑工程出現了氯離子腐蝕情況,降低了工程的耐久性,給工程質量帶來了隱患。
意見明確要求:“建筑工程中采用的海砂必須是經過專門處理的淡化海砂。公共建筑或者高層建筑不宜采用海砂。”“對鋼筋混凝土,海砂中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6%。對預應力混凝土不宜用海砂。若必須使用海砂時,則應經淡水沖洗,其氯離子含量不得大于0.02%。”
據了解,受河砂資源減少的影響,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海砂日益普遍。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胡建文說:“使用海砂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節能科技與建材處副處長祖黎虹說,目前,深圳市場上河砂的占比的確不大。
記者發現,目前,建筑工程不能使用未經淡化處理的海砂已是業內共識。然而,為何仍有近一成氯離子超標海砂在市場內流通?
記者走訪建筑工地發現,預拌混凝土進入工地時,雖然也會做試塊檢測質量,但檢測的僅是強度,并不包括氯離子指標。
深圳一建筑工地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混凝土由砂子等多種材料制成,因此一些混凝土攪拌站會通過使用低氯離子含量的其他材料,把未經淡化處理的海砂混入其中,從而降低購砂成本。而根據規定,禁止在施工現場自行攪拌混凝土和砂漿,都要使用預拌混凝土。“檢測應該在攪拌站那個環節,進場的時候,已經沒法檢測了。這意味著施工方對材料質量的把控力減弱了,而政府的監測也沒有相應地強化,于是就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監管薄弱環節。”
有人檢查就進合格砂子,沒人檢查就進不合格的
日前,在通報建筑用砂氯離子含量突擊抽查不合格率為9.7%的同時,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還公布了另一組數據:2012年全年建筑用砂例行抽檢不合格率3.9%。
為什么差距會這么大呢?深圳市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主任劉南淵對此的解釋是:“突擊檢查情況下一般比例行檢測要高一些。例行檢查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做得好一點。”
劉南淵還表示,目前氯離子并非強制檢測項目。他說,按照國家標準,沒有規定使用單位必須檢測氯離子項目。因此,監管部門只是在有懷疑的時候,才對攪拌站和工地進行檢測。“現在每個季度例行檢查一次,對有問題、有懷疑的我們再進行不定期抽查。”
原來,例行檢查的時間和套路早已被混凝土攪拌站摸透了:相關部門要來檢查的時候,就進合格的砂子;平常沒人檢查的時候,就進不合格的砂子。
業內人士認為,在海砂使用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有關部門亟需加強對海砂淡化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監管,絕不能讓不合格率維持在高位水平,增加建筑物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