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位于亞洲大陸腹地,南枕巍巍天山,北臨準噶爾盆地。四鄰與烏魯木齊市、呼圖壁縣、和靜縣、福海縣接壤。市境南北長260公里,東西寬30公里,總面積7963.9平方公里。居住著回、漢、哈薩克、維吾爾等32個民族,總人口27萬,少數民族占23%。昌吉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的衛星城。地處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昌吉市屬中溫帶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由于地形條件的影響,由南向北氣候差異較大,南部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夏季降水充沛;北部沙漠性氣候特征顯著。昌吉州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為2700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33.6千卡/平方厘米;執量條件也較為充足,年≥10℃積溫為3450℃,其中年平均氣溫6.8℃,1月份平均氣溫為-15.6℃,7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為190毫米,夏季降水量明顯多于冬季;年無霜期為160-190天。
一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烏昌經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使烏昌地區成為新疆重點發展核心區域,目前,烏昌地區地域生產總值占全疆的35%,財政收入占全疆45%。因而無論是從政治方面考慮,還是從經濟發展方面考慮,烏昌地區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絕對優勢。從地理位置而言,昌吉市東距烏魯木齊市市中心30公里,距烏魯木齊國際機場18 公里,市區距離昌吉火車站7公里,312國道、北疆鐵路和烏奎高速公路穿城而過,是通向南北疆各地的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十分突出。
二是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市現有各類工業企業84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家,企業集團32家,農副產品加工、機電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礦產資源深加工、高新技術六大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城市經濟占到國民經濟總量的90%,工業經濟總量占到城市經濟的80%,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5%。昌吉市兩家上市公司特變電工集團和屯河集團是新疆上市公司最具實力的代表,特別是特變電工集團近年來先后成功兼并“沈變”、“德變”、“衡變”等國有大型企業,一舉成為國際變壓器行業產能第三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三是城市化發展水平較高。把城市建設作為招商引資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平臺,按照政府調控、規劃引導、社會參與的經營理念,全面加快城市建設,全市建成區面積已達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53%。城市道路硬化率達95%,綠化覆蓋率達39.2%,日供水能力10萬噸,日處理污水能力15萬噸,供水率及污水處理率100%,集中供熱普及率達95%。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和綜合指數保持在國家二級水平,是自治區“園林城市”、“文明城市”。
四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昌吉市是新疆唯一一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和畜牧業產業化示范市,全市主要農產品基地化、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全市各類農村經濟組織已達42家,輻射帶動當地農民3萬余人,擁有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已初步形成糧食、棉花、番茄、瓜菜等十大產業鏈,訂單農業比重達到85%,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農業發展的示范窗口。著眼于解決農業產業化的深層次問題,率先在全疆采取農民以土地租賃、入股等方式組建了葡萄、棉花等6個農業產業化公司,全市農業產業化正在向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方向邁進。
五是科技水平較高的優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實施“科技興市”戰略,2004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榮譽稱號。目前,全市有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2個,自治區級研發中心 11個。2006年我市又新增“笑廚牌”食醋和“麥趣爾”月餅2個中國名牌產品,全市現有“中國名牌產品”6個,“自治區名牌產品”19個,全疆3個“中國馳名商標”昌吉市擁有1個。近兩年特變電工集團已有16項產品獲國家級認證,10項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新產品產值率高達44%,企業用于研發資金占到了銷售收入的4.7%。
六是投資環境優越。全力打造和維護“誠信政府、文明公民、和諧社會”的良好投資形象,在全疆率先成立了“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對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實行集中辦公,對重點項目實行掛牌保護制度,2006年繼續堅持招商引資“一票否決制”獎懲機制,投資環境優化的效果逐漸顯現,近年來,世界500強美國嘉吉公司、益海糧油、中糧集團為該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中國500強娃哈哈集團以及上好佳、匯源果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該市,極大提高了昌吉市的知名度。昌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自治區級開發區,目前已累計投入6億元,基礎設施基本達到“七通一平”條件,已完全具備承載大項目、大投資的能力。2006年全市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8億元,外貿進出口3.4億美元。已充分具備承載大項目、大投資的能力。
長期以來,昌吉市全市41萬各族人民群眾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在中央、區、州黨委、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團結拼搏,艱苦奮斗,在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形成了社會安定團結,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