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蓋提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邊緣,喀喇昆侖山北麓,葉爾羌河中游。麥蓋提縣起源于遠古狩獵時代,興起于公元2世紀至公元16世紀,屬古莎車國。解放前,麥蓋提縣為巴楚縣管轄,1922年由巴楚縣析置,正式成立麥蓋提縣,用名沿用至今。現轄10個鄉鎮、四個農林場,132個村民委員會、七個居委會。境內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43團、45團、46團、前進水庫管理處等。到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73058余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858人,占20.14%。現有國土面積10276.6平方公里。
地處葉爾羌河平原區、土層深厚、平坦肥沃,耕地531850畝。東北部沿葉爾羌河下游為原始胡楊森林區,東部為沙漠區,為溫帶大陸性干燥氣候,年均日照2806小時以上,降水量39.4毫米,年積溫4550小時以上,平均氣溫22.4℃,無霜期達214天。
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陸地棉、瓜果、大蒜、圓蔥、茴香等。四季瓜果飄香,主要盛產甜瓜、西瓜、梨、杏、桃、葡萄、紅棗、石榴等多種水果,特色產品有野生胡楊蘑菇、多浪羊、甘草、沙棘、枸杞、紅花等。素有“多浪舞之鄉”,“農民畫之鄉”、“多浪羊之鄉”“棉花之鄉” “瓜果之鄉”美稱。
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508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7924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690萬元,農業總產值72557萬元。城鎮職工人均年收入124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
全縣有工業企業7家,固定資產原值8591萬元。2003年全年工業總產值6688萬元,初步形成了農產品加工、銷售為主要行業的工業體系。
到2003年底,全縣有耕地面積53.185萬畝,人均耕地4.42畝。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2557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50615 萬元,林業總產值1081萬元,牧業總產值17633萬元,漁業總產值44萬元。糧食總產達到10.6萬噸。棉花種植30萬畝,總產60萬擔。瓜果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22500噸,蔬菜面積5000畝,產量12500噸;年未牲畜存欄數為55.82萬頭(只),牲畜出欄36.48萬頭(只),肉類總產 1.19萬噸,牛奶產量6500噸,禽蛋產量1600噸。
2003年全縣完成財政稅收2345萬元,地方稅收1520萬元,國家稅收1179元。金融機構齊備,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8759萬元,其中:企業存款38011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6103萬元。
現有商業經營網點1412個,從業人員1458人,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157萬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0845萬元。2003年,累計吸收投資總額1.9億元,其中外資6200萬元。
到2003年,非公有制經濟經濟2739戶,注冊資金1341萬元,個體從業人員3094人。2003年向國家納稅1130.06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
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至2003年底新建城區130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21.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16.58平方米。 境內主要河流2條,年均流水量7.5億立方米;有水庫2座,流域性水庫2座,庫容12100萬立方;全縣干支斗農四級渠系總長4654公里,機井308眼,年均提水量達1億立方以上。城鄉電網發達,已實現城鄉統價。
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7.6%,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6.3%,城鎮有線電視入戶率為98%。全縣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1210人,普通中學20所,在校學生13811人,小學82所,在校學生27860人,小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初中升高中升學率為13.6%。
全縣有4個鄉因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體育活動被文化部和自治區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2個,衛生防疫機構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03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4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25張。
現有各類科技人員3451人,其中高級職稱34人,中級職稱738人。 麥蓋提縣大氣質量良好,縣城內地面水環境達到Ⅱ級,縣城綠化面積6.8萬平方米。2003年退耕還林、還草5.9萬畝,改良草場4.8萬畝,投入資金214.9萬元;林地建設面積50.4萬畝。
全縣有社會福利院10個,福利院床位145張。已建立全面的城鎮弱勢群眾保障體系,全縣共有14486名城鎮居民被納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鎮總人口的51%。 保險業務已有人壽險、財產險等50余種,2003年全年保費收入1590萬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72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