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彭驥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令外界翻起莫言與電影界的緊密聯系,圍繞著其首次“觸電”的電影《紅高粱》的故事最令人唏噓。
日前,《紅高粱》導演張藝謀通過助理表達對老朋友莫言的祝賀:“得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驚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東高密一起赤膊種高粱時,哪里想過今天?網友在微博上翻出我們以前的老照片,我看了非常感慨。這是個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為他高興。”
老照片翻出種高粱舊事
不少評論稱,莫言首次從文學界進入更大范圍的公眾視野,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功不可沒。在莫言獲獎消息公布前后,有網友翻出一張《紅高粱》拍攝時的老照片,引發不小議論。照片上,張藝謀、莫言、姜文都很年少,頭發凌亂,每個人都光著上身挺立,一旁的鞏俐也是喜氣洋洋。有網友稱,拍攝該照時,若有人說他們不僅能拿下金熊獎、金獅獎,還能拿下諾貝爾獎,肯定沒人敢信。
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莫言還專門談到電影與文學的關系,“電影和文學,實際上是一對互相依賴的關系。好的小說、好的文學作品是基礎,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有名的電影都是改編自小說作品,這也是必須承認的。但反過來,如果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很成功,也會擴大這部小說的影響,也會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紅高粱》當年被張藝謀改編,第一次獲得國際上A級電影節大獎,反過來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擴大了《紅高粱》這個小說的影響力。后來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這樣”。
莫言回憶,中國的小說家與導演的合作,最早也應從自己與張藝謀合作《紅高粱》開始,“他當時是一名攝影師,已經大名鼎鼎了,已經拍攝過《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作品,但作為導演他還是初出茅廬。”而莫言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為了更好體現小說風采,張藝謀特意把拍攝外景地放在莫言老家——山東高密東北鄉,影片中那片紅高粱地,是張藝謀帶著劇組人員邊體驗生活邊澆地種植出來的,當時莫言和大家一起光著脊梁上去澆高粱,硬是一個多月把高粱催起來了。網友翻出來的老照片,應該就是拍攝在澆高粱前后。
當初對鞏俐印象一般
1988年,《紅高粱》拿下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是莫言作品以影視劇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國際認可。多年后,莫言多次清晰回憶張藝謀第一次來見他的情形,稱張藝謀當時光著個腳,手里拎著個很像是從垃圾筒里撿來的很破的鞋,鞋帶還斷了,“我還以為哪個同學的爹來了,我說誰啊,你找誰啊,他說我是張藝謀”。
電影開機之前,莫言請劇組成員到家里做客,張藝謀、副導演楊鳳良、“爺爺”姜文、“奶奶”鞏俐、攝影師顧長衛都去了,那時候他對于扮演“我奶奶”的鞏俐印象一般,感覺她太學生氣,吃飯時嫌餅上沒有雞蛋不好吃,結果鞏俐在電影中的表演令他感到“很震撼”。
此后,莫言特意為張藝謀寫了個小說《白棉花》,因過于精心雕琢而未能達成合作。莫言稱,當時自己一心一意為張藝謀量身打造個可以拍成電影的小說,連小說女主人公都按著鞏俐來寫,“我想著一定要把鞏俐變成第一女主角,完成照著她的身材、虎牙、說話方式來寫,塑造人物的時候就想到了演員,寫場景時還想到了鏡頭。后來張藝謀說你這個小說寫得太差了,你干嘛老替我們想呢,你連機位都幫我們寫了。因為太刻意了,就沒有了質樸。”直到1997年,莫言在《收獲》發表了一部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張藝謀再次找到他將該小說改編成了電影《幸福時光》。
對待改編影視劇態度開明
2003年,霍建起根據莫言小說《白狗秋千架》改編成電影《暖》,在金雞百花電影節、日本東京電影節等獲得多項大獎。此外,莫言還是張瑜轉型制片人試水的電影《太陽右耳》、張瑜聯袂陳道明等主演的電視劇《夢斷情樓》、薛佳凝主演的電視劇《紅樹林》等的編劇。
霍建起稱,相中并改編《白狗秋千架》的重要原因,是莫言“善于用文字把對家鄉的感受表達出來。作品有獨特的魅力”。在他看來,從文學成就上看,莫言早就該得諾貝爾文學獎獎了。而他對莫言的為人印象更深刻。霍建起回憶,在將其作品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莫言從不提要求,“他是個很棒的作家,對于別人對自己作品的改編,也很開明和積極。對我們沒什么限制,就說‘你們去改好了’。他作為作家不改編自己的小說。我們當時把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地從山東改成了南方,他也完全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