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經濟開發區位于東經97°58′~ 98°10′,北緯24°02′~24°08′之間。東北與潞西市接壤,東南與緬甸九谷市相鄰,西北與瑞麗市姐勒鄉隔江相望。最高海拔1675米,位于芒棒回龍山頂;最低海拔778米,位于混板畹町河與瑞麗江交匯處;城區海拔830米。國境線長28.656千米,由西往東有86、87、88、89、90、91、92、93號界碑。距省城昆明733千米,距州府芒市82千米,距瑞麗市區23千米,是中國對緬貿易的國家一級口岸。總面積103平方千米,壩區面積14.2平方千米,山區面積88.8平方千米。2006年全區耕地面積13325畝,其中水田6655畝,旱地6670畝,有林地79677.8畝,森林覆蓋率61.8%。
【氣候】 畹町經濟開發區屬南亞 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終年無霜,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月平均氣溫12.5℃,七月平均氣溫23.7℃,年平均氣溫20.7℃;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1522.4毫米,5月至10月為雨季,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年均日照總時數2343.4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9%。
【行政區劃】 畹町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9年2月8日,其前身是畹町市,現行政區域屬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下轄城關鎮(16個自然村)和國營畹町農場(8個生產隊)。
【人口民族】 2006年末,畹町經濟開發區總戶數4827戶,總人口13516人。其中:男6896人,女6620人;農村人口6069人,城鎮人口7447人。城鎮化率55.1%,出生率14.32‰,死亡率6.89‰,人口自然增長率7.43‰,遷入人口138人,遷出人口182人。在總人口中:漢族7935人,占總人口的58.7%;傣族3947人,占29.2%;景頗族699人,占5.2 %;德昂族391人,占2.9%;阿昌族18人,占0.13%;傈僳族33人,占0.24%;其它358人,占2.6 %。
畹町,系傣語譯音,意為太陽當頂之意。畹町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西漢屬益州郡哀牢地,東漢屬永昌郡,唐歸南詔,宋歸大理,元屬大理金齒宣慰司。明代屬遮放副宣撫司、芒市御夷長官司。明萬歷年間置鎮邊八關時,為漢龍關屯田區宛頂屯。清代分屬遮放副宣撫司和勐卯安撫司。1932年設畹町鎮,隸屬芒遮板設治局;1934年隸屬潞西設治局。1928年芒市土司為來往緬甸方便,修建了由芒市到畹町的簡易公路。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畹町是滇緬公路中方一側終點,10萬遠征軍經畹町橋出國抗戰,大量援華物資經此入境,滇緬公路一席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生命線。此時,畹町居民驟然增多,一時車水馬龍,機關林立,發展成為中國大西南唯一的邊境口岸和軍事重鎮。云南省警務處在畹町設警察局,系畹町的最高行政機關。1942年5月3日日寇侵占畹町,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復。1948年,畹町警察局改為國際警察局。
1950年4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把五星紅旗插上畹町橋頭;同年10月,設畹町辦事處,屬保山專區潞西縣;1952年12月6日,經政務院批準,設縣級畹町鎮,為全國唯一的縣級鎮,屬保山專區;1953年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1958年10月,瑞麗縣混板鄉劃歸畹町鎮;1966年潞西縣戛中鄉及新民鄉的9個村寨劃歸畹町鎮;1985年1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畹町鎮建立畹町市,隸屬德宏州。1992年6月9日,國務院批準畹町市為沿邊開放城市;9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畹町邊境經濟合作區(5平方千米)。1999年1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畹町市,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瑞麗市。同年2月8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設置中共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工委和管委會(副縣級),作為瑞麗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實行“政經合一”的管理體制,行使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和行政職能,原管轄范圍不變。2005年12月鄉鎮機構改革,整建制將畹町經濟開發區混板鄉、芒棒鄉并入城關鎮,將城關鎮更名為畹町鎮。
根據德宏州委關于畹町經濟開發區機構參照小縣設置的精神,畹町經濟開發區工委設置7個工作部門;畹町經濟開發區管委設置16個工作部門,設6個行使行政職能事業局。上述機構中,監察局與紀工委合署辦公,監察局列入管委工作部門序列,不計入管委機構個數;發展計劃和經濟貿易局加掛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牌子;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為機構編制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既是工委的工作部門,也是管委的工作部門,與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合署辦公。此外,設置議事協調辦事機構1個,即扶貧開發辦公室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
【經濟簡述】 2006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1471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00萬元,比上年增7.5%;第二產業增加值4034萬元,增22.5%;第三產業增加值7480萬元,增6.2%。
2006年,畹町林業局完成退耕還林補植面積867.5畝,兌現了上年退耕還林補助款154.05萬元;培育西南樺苗木25萬株,封山育林補造286畝;督促指導撫育退耕還林面積1236畝,封山育林640畝;組織優質西楠樺苗木20萬株、喜樹苗木2萬株、橡膠苗木13420株、杉木苗36560株、車桑子籽種0.8噸,完成3000畝低產林改造項目及回環村100畝毛竹基地造林工程;投資10萬元完成了畹町管委休閑廣場、街心花園、文化園的綠化工程。年內完成1570畝的砍伐任務和2205畝的擇伐任務,采伐活立木蓄積11608.4立方米,原木 7777.7立方米。截至10月底,檢疫進口邊貿木材14805.7立方米,特種木材274.5立方米,國內木材528.8立方米,竹材3噸,林產品7637.7噸,檢疫率達95%以上。嚴格進行審批木材采伐和調運,年內州林業局安排畹町人工林指標3500立方米、商品天然林2100立方米,至10月底完****工林2310.2立方米、天然林529立方米。新建沼氣52口,修繕舊沼氣池60口。全年立案查處林業行政案件3起,處理涉案違法人員4人。
2006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完成進出口總值9.52億元,比上年增17.1%。其中:進口總值6.15億元,比上年增38.2%;出口總值3.37億元,降8.5%。年內有32戶企業,其中18戶開展業務。全年進口大宗商品:水產品34520萬元,糧食油料11085萬元,木材5476萬元,干鮮果品3205萬元,土產品1466萬元,分別占進口總值的56%、18%、8.9%、5.2%、2.4%。全年出口大宗商品:化工12215萬元,農業生產資料10031萬元,紡織品4749萬元,分別占出口總值的36%、30%、14%。
2006年,畹町水利局投資36萬元新建、擴建了南帕嶺、法坡、立新等3個村寨的人畜飲水池及消防池,安裝管道1.7千米,解決了3個村寨的人畜飲水及消防問題。投資75萬元,修復完成了弄弄水庫的引水溝120米水毀工程、東灌渠750米的防滲配套工程、索陽溝600米的防滲工程、弄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工70件,完工62件;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00畝,新增供水受益人1800人。截至11月,征收水資源費1.18萬元,征收水土保持費1.32萬元;查處水事違法案件1件。年內汛期中,混板片區2000余人遭受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4.9萬元;邊境巡邏公路中斷2條次,水毀護岸1處30米,渠道決口2處20米。
2006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形成了以水泥、制藥、木制品精加工和電冶、電力等門類的新型工業,全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0434萬元,比上年增86.1%。主要工業產品:水泥產量78300噸,比上年降12.51%;大輸液1040萬瓶,降0.29%;啤酒787噸,降38%;工業硅6620噸,增17倍;發電量367.2萬千瓦,增28%;精制茶葉產量30噸,與上年持平;木制品產量1046立方米,增41.5%。
2006年,畹町經濟開發區在冊內資企業66戶,注冊資金3008萬元,已年檢65戶,戶數、資金分別比上年降1.5%、19.96%;在冊私營企業 71戶,注冊資金8953萬元,從業人員391人,已年檢64戶,戶數、資金、從業人員分別升7.5%、升2.87%、降11.93%;在冊個體工商戶660戶,從業人員1270人,注冊資金981.39萬元,已驗照654戶,戶數、人員、資金分別降2.8%、0.47%、23.33%。同時,建立以經濟戶口為核心的動態化、經常化的監管新機制,加強對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對各種符合相關政策的140戶經營戶減免稅費47620元。
2006年,畹町經濟開發區接待游客21410人次,比上年增2.89 %;實現旅游總收入 168.3萬元,減51.31%。年內采取多種方式整體宣傳畹町旅游形象:一是在新華網上對畹町旅游的整體形象、開發思路及招商合作項目進行宣傳。二是在德宏電視臺對畹町旅游資源進行宣傳;在《企業與市場》雜志中發表畹町旅游總體規劃及主要景點介紹;在《云南美食》雜志刊登畹町特色美食。三是完成了省旅游局組織的《中國旅游景區景點大辭典》畹町景區景點詞條的編寫,以及《德宏州旅游志·畹町篇》的編撰。四是在“瑞麗中緬胞波狂歡節”期間,選送牛車參賽,宣傳了畹町抗戰史。五是開通了畹町旅游單位《太陽當頂的地方——畹町》電話彩鈴業務,并組織參與了云南十大魅力名鎮短信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