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蘭坪、云龍接壤,北與麗江毗連。縣境東西橫距58公里,南北縱長55公里,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 劍川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大理、麗江之間,滇藏公路214國道縱貫縣內,交通便利。劍川集三頂桂冠于一身,以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石寶山和全國和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鐘山石窟及全國木雕藝術之鄉著稱于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劍湖(含金華山、滿賢林、縣城景風公園)及老君山,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劍川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山區面積占87.78%。縣城海拔2200米、縣內最主峰海3米,最低處米子坪海拔1973米。縣內地貌類型復雜、海拔高低懸殊2300多米,從垂直帶看,具有多層性。主要河流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等。縣內著名的壩子有金華壩、沙溪壩、馬登上蘭壩。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比較明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民間藝術等地也不盡相同,有著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縣內風景名勝較多,素有劍川八景之稱,即金華朝陽、玉龍晴雪、東嶺夕暉、海門秋月、桑嶺古木、石寶靈泉、海面漁燈、郊邊牧笛。最令人賞心悅目,旅游條件已初具規模者,當首推石寶山及劍湖景區。石寶山位于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這里峰巒疊嶂,林壑幽深,古跡薈萃;這里有在全國屈指可數的珍品——佛教密宗“阿吒力”派唐宋明王堂等造像、“阿央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及獨一無二的南詔王造像石窟;這里有“石頭開花”的丹霞地貌和扭松成林的自然奇觀。奇窟、奇石、奇揚天下東南4.5公里,水清清、湖藍藍,景色秀麗,為無污染高原淡水湖泊,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湖泊,曾入寫《天龍八部》,在金庸先生筆下生輝。滿賢林、金華山的佛、道寺觀和縣城景區公園內的明清古建筑群,令人嘆為觀止。 經濟上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生產條件優越。劍川木雕工藝悠久,個國家和地部命名藝術之鄉”。
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金華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紅旗林業局。
元置劍川縣。縣南有劍川,即劍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劍川。 劍川縣
某年,劍川縣轄1個鎮、8個鄉:金華鎮、東嶺鄉、甸南鄉、沙溪鄉、羊岑鄉、馬登鄉、上蘭鄉、彌沙鄉、象圖鄉。1999年,甸南鄉改建甸南鎮。2000年,劍川縣轄4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59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金華鎮 11476 劍陽鎮 32915 甸南鎮 36841 馬登鎮 19957 沙溪鄉 21486 羊岑鄉 12437 上蘭鄉 16208 彌沙鄉 9116 象圖鄉 5464 01個鎮、4個鄉:金華鎮、劍陽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羊岑鄉、上蘭鄉、彌沙鄉、象圖鄉。2005年銷劍陽域并入金華鎮。
劍川縣縣轄3鄉6鎮,即金華鎮、劍陽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總人口16.4萬人。境內有白、漢、回、彝、傈僳、納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縣。 劍川白族自稱“白子”、“白秋”與“昆明”、“白蠻”、“河蠻”等有淵源關系。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劍川白語為中部方言區。白族有尚白的習俗,劍川白族婦女喜歡披白羊皮。女子服飾有多種,一般穿淡藍色右衽大襟內衣,外著藍色坎肩,坎肩用色調深淺不同的兩種布料拼縫成自然圖案;系長圍腰,腰帶和飄帶上的白色桃花圖案精七生動,絢麗多姿。婦女的服素大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