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70小時“冷遇”誰之過?
——哈爾濱今冬以來最大一起供熱事故調查
新華網哈爾濱12月5日專電(記者強勇、熊琳)11月30日晚,我國最北省會城市哈爾濱發生今冬以來最大一起供熱事故,影響到2.3萬余戶家庭取暖。事故持續時間逾70小時,而期間哈爾濱的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0攝氏度,引起社會各方的普遍關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類似事故今后如何能有效規避和穩妥應對?
補償器和泄水閥泄露造成大面積供熱事故
11月30日晚,哈爾濱發生今冬以來最大供熱事故,造成251萬平方米內的2.3萬余戶居民取暖受到影響。部分家庭連續三天停熱,無奈在冷屋子里過夜。
在這段時間里,素有“冰城”之稱的哈爾濱迎來多場大雪,夜間最低溫度達到零下20攝氏度。家住南崗區果戈理大街的市民肖林說,12月1日凌晨她被凍醒,發現家里的暖氣片冰涼,屋里的溫度還不到12攝氏度,而且“越來越冷”,最后只能和孩子在電熱毯上熬到天亮。
11月30日晚,哈爾濱發電廠熱源出口約150米處發現管道泄漏,哈爾濱發電廠及物業供熱集團下屬的熱力公司停止水網運行,開始搶修。12月1日上午9時許,該處故障管道完成修復,但在隨后補水過程中,又出現新的管網漏點,于是再次搶修。到了2日下午,第三處漏點又被發現。
哈爾濱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局長孔慶勛介紹說,12月3日中午,哈爾濱文景街供熱事故最后一處漏點搶修完成。當天下午4時許,受影響區域內的居民家庭開始逐步恢復供熱,管網系統進入正常運行。
記者采訪中發現,此次事故中的三處漏點分別為補償器、泄水閥壞損導致,造成壞損的具體原因還在進一步調查之中,有關部門應盡快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釋,避免引發更多猜測和不滿。
“保供熱”還需更多以人為本
寒冷的冬天,保供熱就是哈爾濱最大的民生工作。“白天在家里都要穿上毛衣、羽絨服,還有棉褲,連洗臉的時候有時也不敢脫下,腳上還穿著雙層毛襪子,即使這樣還是很冷。”肖林告訴記者。
“我們這一帶是核心商業區,人口密集,供熱一直不錯,所以停熱時家里也沒啥準備,有些措手不及。”文景街附近小區居民王雯說,最冷時屋里都零下10攝氏度左右,簡直是凍透了,這些天基本都是窩在電熱毯上御寒。
供熱事故發生后,哈爾濱緊急成立現場應急處置指揮部,全力搶修并對供熱受影響的居民予以安置。孔慶勛介紹,在供熱受影響區域附近的賓館,政府免費提供4000套房間用來安置困難家庭,并給部分困難群眾送去棉大衣、被褥和電暖氣等用品。
由于此次供熱事故牽涉面較大,搶修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居民反映,向熱力公司咨詢維修情況時遭遇敷衍、含糊其辭,熱費賠償事宜遲遲沒能敲定,信息公開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等。
文化小區居民劉云擔憂說,熱費賠償的事還沒見動靜,熱源廠、熱力公司兩家對由誰來出這筆錢糾纏不清,真怕這事一拖再拖,最后又不了了之。
杜絕“冷遇”群眾需多向給力
剛進入高寒期,哈爾濱的供熱便暴露出問題。有專家表示,發生這么大規模的供熱事故,政府監管部門難辭其咎,同時也說明供熱企業的夏季檢修工作、對隱患部位的改造還需要繼續加強。
由于寒冷冬季里供暖事故維修十分困難,哈爾濱提出了“冬病夏醫”,在每年的供暖期前進行熱源建設、老舊管網改造和小鍋爐拆并等工作。今年10月20日,哈爾濱正式開栓供熱,但全市依然有13處小區未按規定給熱,影響到上萬戶居民家庭。這些小區主要集中在南崗區、道里區等城市中心地帶,問題反映很突出。
在11月30日哈爾濱發生的大范圍停熱中,接連有三處管網漏點被發現,致使該起供熱事故長達70多個小時才完全修復。不少群眾質疑:今夏哈爾濱的供熱企業究竟有沒有全面檢查維修、排查隱患?已發生的事故里是否有些本來可以提前避免?政府的監管作用到底體現在哪里?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哈爾濱冬季供熱面臨的其他普遍性難題同樣需要重視,避免再度發生類似的供熱事故。哈爾濱最早的集中供熱管線鋪設于上世紀80年代,“服役期”多數已超過國家規定使用年限,雖然近年來企業對老舊管網進行過更新改造,但投入量遠遠不夠。
記者從哈爾濱市供熱辦了解到,截至目前,哈爾濱仍有176公里的老舊管網在運行。由于這些老舊管網失水率大幅超標、熱量損失嚴重且容易出現泄露,需要有關部門和供熱企業精心看護和維護,并加速改造。
有專家提出,為防止單獨的集中供熱網發生事故后引起大面積癱瘓,哈爾濱可以考慮借鑒西方國家做法,把目前獨立的熱網進行連接。一旦出現供熱問題,相鄰熱網可以就近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