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2月11日電 (王哲 陳憶)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四川)考古成果匯報會11日在四川成都舉行。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四川)考古工作實際發掘面積61732平方米,發現各時期考古遺跡4000多處,出土重要文物標本、小件3萬余件,考古項目4次入選年度中國考古重要發現。
向家壩水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骨干電站之一,淹沒區涉及四川、云南兩省,四川境內的淹沒區主要為屏山縣。從1991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淹沒區內的地下文物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并聯合宜賓市博物院、屏山縣文物管理所于2009年6月開始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對水電站淹沒區內的文物點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
截至今年10月1日,野外考古工作已順利完成,發掘總面積為61000多平方米,發現了大量新石器、商周、秦漢、明清時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跡,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初步統計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標本三萬多件。獲得了一批新的考古發現,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考古發掘的叫化巖遺址、沙壩墓地、石柱地遺址分別被評為2009、2010、2011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其中石柱地遺址發掘項目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叫化巖遺址、石柱地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新發現填補了川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這些遺存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為探索該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同時部分器物有著較為明顯的成都平原、峽江地區同時期器物的特點,對研究成都平原、川南地區、峽江地區該時期的文化交流互動有著重要意義,填補了學術空白。
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田野考古工作的順利完成,獲取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為川南地區新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為川南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材料,對構建四川地區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四川地區的史學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