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寺位于滇藏公路沿線,距德飲縣城10公里。它最初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85年的歷史。
飛來寺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勢拾級而建。沿途古松林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跳珠濺玉,布谷聲聲,輕風徐來,松濤低嗚。山門對聯“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使人浮想聯翩。
飛來寺建筑高低錯落,殿堂屋宇呼應配合,山石樹木,景致生動。全寺由子孫殿、關圣殿、海潮堂大殿、兩廂、兩耳、四配殿組成。寺內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點。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飛來寺的建筑主體——海潮堂大殿的建筑雕刻藝術。從關圣殿向上走,經十八級臺除就進入海潮堂大殿。殿前的兩棵梧桐樹,枝繁葉茂,襯托出寺廟的超凡脫俗。大殿為單檐懸山頂,七檁抬梁式結婚,通面闊三間。整座大梁,梁架規整,為較大園木構成,檐頭樸實疏朗,檐柱立于一巨大須彌座柱礎上,座束腰處飧刻有人物、花卉及其它紋飾的浮雕圖案。檐下木雕柔麗,清幽別致,殿前格扇齊備,欞花紋樣精巧,雕工純熟洗煉。
進入大殿內,讓人目不暇接。正殿依照山勢鑿成平面,借助山體形成一壁,至今仍然堅固壯觀。匠人在山石上鑿出海潮大殿的雕刻主體——海潮龍王送女出嫁圖。畫面左邊塑有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右邊塑有《西游記》人物故事,無不精妙絕倫、逼真入神。
飛來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時選址原定在現址兩公里以處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經備齊,就在破土動工的頭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飛,住持和尚派人尋蹤追跡。找到現址時,發現柱梁已按規格豎好,且無大殿的后梁后柱,從頭以為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于現址,并因柱梁飛來自立,命其為“飛來寺”。今天,站在豆溫村邊遠看飛來寺,確有欲飛之勢。山巒疊宕,森林茂密,云霧繚繞之中顯現的古寺,有斬云斷霧之姿,更有凝而不變之影,真是懸崖陡處辟仙臺,瓊樓玉宇屹正乙。
飛來寺潭前有一凜冽清泉,相傳此泉水有駐顏長壽之功效,寺內住持因常飲而高壽,故到山上的人都爭相飲用,臨走還要帶幾壺下山。
白茫雪山山頂積雪終年不化,就像一座晶瑩透亮的玉柱直插藍天,巍峨壯麗。山腰繚繞的白云恰似雪山的一塊美麗面紗,又給雪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