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地處金衢盆地腹部。是浙江陸路交通樞紐,浙贛、金溫、金千三條鐵路干線在這里交匯,公路交通縱橫交錯,東銜滬、甬、溫海港,西接閩、皖、贛諸省重要干線,杭金衢、金麗溫、金甬三條高速公路更使婺城的交通如虎添翼。民航方面,這里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距上海國際機場只有2-4個小時的車程,距義烏機場不到50公里。婺城屬亞 熱帶季候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熱量豐富,雨時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9攝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無霜期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062小時,大于10攝氏度的有效積溫5500攝氏度左右。
區域面積1387.88平方千米,總人口62.24萬。目前,全區共有30個少數民族,人口2980人。全區共有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四大宗教,共有宗教活動場所26所,信教群眾1.6萬人。
婺城區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越國地;秦始皇時(公元前222年)分吳越地,置會稽郡,設烏傷縣(今義烏),婺城區屬烏傷縣;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烏傷南鄉地(實為西南鄉地)置長山縣,因縣東北長山(即金華山)而名;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長山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置婺州,長山縣改名吳寧縣,開皇十二年又改名為東陽縣,至十八年(598年)更名為金華縣;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改稱金山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金華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金華縣為婺州路治;宋淳化元年(990年)為婺州保寧軍;朱元樟戊戍年(1276年)金華縣為寧越府治,庚子年(1360年)為金華府治;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間,均為金華府治所在地;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光復時府廢,金華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金華道,轄金華、衢州二府地,道府治在金華縣,民國十六年(1926年)道廢,金華縣又屬浙江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金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義烏,金華縣屬之。1949年5月金華解放,設金華縣,10月析金華縣城區設金華市,1950年撤金華市并入金華縣,1951年仍分設金華縣、金華市,1958年撤湯溪縣,除兩個鄉并入蘭溪外,余均并入金華縣;1959年撤銷龍游縣,其中湖鎮區并入金華縣。其后金華縣城區曾兩度設市(縣級),1981年金華縣稱金華市,1983年恢復龍游縣其湖鎮區仍劃歸龍游縣。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華市分設婺城區、金華縣;2000年撤銷金華縣擴大婺城區,設立金東區,金華縣的湯溪等到14個鄉鎮劃入婺城區,將婺城區的仙橋等3個鄉鎮劃入金東區。婺城區之名自1985年起沿襲之今。
康熙《金華府志》據《太平寰宇記》載:“梁武帝改置金華郡”,并注有:“《玉臺新詠》序云:金星與婺女爭華,故日金華”。隋文帝開皇時期置婺州,始稱婺州,金華城稱婺城,簡稱婺。
婺城歷來有“四省通衢”之稱,交通發達。浙贛、金溫、金千三條鐵路在這里交匯;杭金衢、金麗溫、金甬三條高速公路更使婺城的交通如虎添翼。義烏江、武義江在燕尾洲合成婺江,下錢塘、通衢州,宋李清照《題八詠樓》詩云:“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是古代金華婺城的繁華寫照。婺城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穩步發展,近年來大力發展工業園區,重點培育乳制品、包裝印刷、工量具、紡織服裝、建材、機械鑄造六大產業。特色產品暢銷國內外,金華火腿譽滿全球,金華佛手、金華茶花爭香斗艷。婺城素有“小鄒魯”之稱,名人輩出。唐張志和作《漁歌子》,創新詞壇。宋元呂祖謙、唐仲友、何基、王柏開金華學派先河。近現代張恭、邵飄萍、何炳松、黃賓虹、汪劂明各領風騷。婺城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級雙龍風景區,省級九峰山風景區,仙源湖風景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侍王府、天寧寺、鐵店古窯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詠樓,湯溪城隍廟、法隆寺經幢、鹿田書院、雅畈七家廳、府城隍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