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產品名稱:鱭魚
產品俗名:刀魚、風尾魚、觜魚。
產品產地:湖州太湖。
產品特性:性溫,味甘,骨嫩鱗細,銀光閃閃,肉質肥嫩。
產品季節:每年春季,梅鱭魚開始產卵,夏季見子魚,初秋可長到六厘米左右,形狀似鳳尾魚。八月到十月的三個月是圍捕梅鱭旺季。
產品成分:富有營養價值,含有磷、鈣、鎂、無機鹽等多種元素。
產品功效:補氣活血,瀉火解毒,健脾開胃。藥理研究發現,鱭魚所含之鋅,能使血中抗感染淋巴細胞增加,臨床也證實鱭魚有益于人體對化療的耐受力。適宜體弱氣虛,營養不良者食用;適宜兒童食用。凡濕熱內盛,或患有疥瘡瘙癢之人忌食;病人忌食。
產品簡介:太湖的梅鱭,又稱鱭魚。東山常見為梅鱭和刀鱭,一般長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鱭可長達三十厘米左右。梅鱭生長在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域。每年太湖梅鱭生長其間,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開湖,全湖捕船云集,統一起捕,蔚為壯觀。梅鱭魚體形雖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漁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網追捕。故漁民有“梅鱭頭上七道篷”之說。如果再追不及,篷與篷間再加風袋,增加船速,超過魚速,達到追捕目的。一對漁船,晝夜捕捉,多時能捕魚一至二噸,收入可觀。梅鱭魚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被視為席上珍品。梅鱭大部分曬成梅鱭干或制成罐頭食品公司,遠銷海內外。
產品歷史:唐·孟詵:“蠐魚肉發疥,不可多食。”《食鑒本草》:“鱭魚肉助火動痰。”《食物本草》:“有濕病瘡疥勿食。”《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火。”《萬歷野獲編記載》:“從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歲貢梅鱭萬斤。”故又稱“貢魚”。
產品典故:公元221年,割據江東的孫權見曹丕代漢稱魏帝,劉備亦在蜀稱帝,遂作稱帝的準備,自公安遷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義,改鄂為武昌。229年,孫權即帝位,改元“黃龍”,遷都建業(今南京)。2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