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孔氏家廟由歷代朝庭為“孔氏婺州南宗”(也稱作“婺州南孔”)即孔子47世孫孔端躬后裔賜建,地址在磐安縣磐峰鄉櫸溪村,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婺州南孔”的來源,根據《磐安縣志》和明清《金華府志》、《永康縣志》,以及《孔氏家譜》的記載,南宋建炎四年,也就是1130年,金兵占領了山東,兗州陷落,曲阜孔林遭受了兵禍。孔子第47代裔孫、大理寺評事孔若鈞和他的哥哥孔若古、侄子孔端友、兒子孔端躬等,護送高宗皇帝趙構離開山東南渡。到了臨安,孔若古、孔端友等前往衢州,后來定居在三衢西安菱湖,歷史上稱為“孔氏衢州南宗”。而孔若鈞、孔端躬父子一家仍然護送高宗皇帝前往臺州。到了臺州章安鎮后,他們辭別皇帝,想到三衢與孔端友會合。當他們經過櫸溪時,孔若鈞由于長時間爬山涉水,不勝勞累,不幸生病而逝。他的兒子孔端躬等,看看櫸溪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又目睹朝庭腐敗,奸臣攬權,自感無回天之力,決意丟官棄祿,以草木為伴,自食其力,就在這里長期隱居。磐安縣櫸溪村是婺州孔氏南宗所在,是孔子后裔南方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子孫發展很快,“婺州南孔”僅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有2萬多人口,遍布于祖國東南各地。
現存孔氏家廟坐南朝北,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建筑,門口匾額上“孔氏家廟”四個字依稀可辯。孔氏家廟最早建于南宋寶祐年間,也就是1253年到1258年之間。當時宋理宗給予“婺州南孔”五級恩典,其中一級恩典就是,在櫸溪南岸杏檀園賜造至圣家廟。孔氏家廟從南宋寶祐年間賜建以來,元、明時期多次由政府撥款修建,家廟宏偉氣派。清初,櫸溪一帶發生農民起義,朝廷派兵鎮壓,燒殺無度,造成“十年不聞雞犬之聲”,家廟毀于兵亂戰火。后來,家廟由孔氏族人集資重建,雖然沒有當年皇帝敕造的宏偉,但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孔氏家廟古樸宏偉,堂構考究,整座建筑由門樓、戲臺、前堂、穿堂、后堂組成,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樸實森嚴。通面闊21.50米,通進深30.30米,面積880平方米,屋柱多達84根,門樓采用三柱穿斗結構,戲臺為軒閣式結構。前廳、后堂是五開間,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這里的小天井地面全部用均勻的鵝卵石鋪設,還放置了旗桿石。家廟里的柱石有宋、元、明、清四朝的式樣,這小小柱石記錄了滄桑變更的歷史。家廟的后堂中間懸掛著“如在”兩字的匾額,其意就“孔子的精神永遠流傳”。兩邊是一幅對聯,讀來意味深長:“脈有真傳尼山發祥燕山毓秀,支無異派泗水源深桂水長流”。早先,家廟里還有“萬世師表”的金匾一塊,但是也在文革時期毀了。現在珍藏的文物還有《孔氏家譜》、至圣先師牌位、吳道子畫的孔子刻像拓本等。
金鐘山和蓮花城是“婺州南孔”始祖孔若鈞和孔端躬的墓地。南宋紹興八年,大理寺評事孔端躬謝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