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位于縣城北3公里,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總面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圣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構成一個擁有2萬多平方米、8000余間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既有佛教建筑嚴整對稱的特點,又給人以靈活自如之感。
與其他名剎相比,國清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更具有地方特色。
從自然景觀來看,國內大部分古剎均選址于三面環山的谷地(如寧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靈隱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國清寺卻坐落于四面環山的“五峰層疊郁苕繞,雙澗回環鎖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環境之中。出城關三五里,先見“雁塔高排出青嶂”,高達59.3米的隋塔忽隱忽現,直到國清寺“南大門”木魚山下,才窺塔身全貌。而國清寺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轉過寒拾亭,只見“隋代古剎”一照壁,古剎山門不知開于何處。等過豐干橋,向東數步,方見古剎山門。原來國清寺山門一反常規,朝東開而不朝南開。進山門轉直彎,甬道兩旁濃蔭蔽日,修竹夾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氣氛。進彌勒殿,國清奇觀“到眼宛如展畫屏”。這就是國清寺匠心獨運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轉、合”。
除了自然景觀外,國清寺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適、郭沫若、鄧拓、趙樸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內有中國佛教天臺宗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蔥蔥。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干的“三賢堂”,重13噸的明代釋迦牟尼青銅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為編制《大衍歷》至國清寺求算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538-597年)在天臺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臺宗。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最澄至國清寺求法,回國后在京都比睿山創建了日本天臺宗。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天臺宗傳入朝鮮半島。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國清寺已成為名揚中外的宗教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