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據《景寧縣志》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景寧已種植茶樹。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并在寺周圍栽植茶樹。此處所產茶葉品質優異,亦因僧名稱惠明茶,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種植歷史。現在寺右尚有一株古茶。此茶葉芽乳白帶淡黃,沖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稱“白茶”、“仙茶”“蘭花茶”。
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專家測定,惠明茶一般年景含游離氨基酸2.5-3.5%,高的年份達3.5-4.5%,甜鮮味游離氨基酸占總量75-90%,酸苦味占總量10-25%,脂型兒茶比例高,沖泡后有蘭花香味,水果甜味,還有“一杯鮮,二杯濃,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韻猶存”的特點。民國4年(1915),由惠明寺村畬族婦女雷陳女炒制的惠明茶,被送到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因品質特優,被認定為茶中珍品,榮獲金質獎章和一等證書。惜在民國年間,一直處于農戶零星栽植、粗放制作狀態,僅為畬民兌換些許鹽布,沒有形成商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視地方傳統名優特產的恢復和發展,從經濟、技術上大力扶持惠明茶生產。1978年,《中國新聞》、《人民畫報》、《民族畫報》、浙江電視臺、《浙江日報》等傳播媒介向國內外介紹金獎惠明茶。中國茶葉研究所、浙江農業大學、省農業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