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就有人提出建立“長三角”16城市經濟一體化;現在又提出從建立長江流域經濟體系的角度來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范圍向西延伸至黃山、天柱山、大別山山脈,包括合肥在內的整個江淮地區、皖江城市帶和蘇北地區。
這些想法都很有道理,贊同的人也很多,但紙上談兵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
有關“長三角”16城市經濟一體化,我曾經提出7個懸念:
——產業規劃如何制定?因為利益主導,誰都想發展新興的、技術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產業,比如光電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制造等等,而且事實上在江浙滬三地已經出現了產業結構雷同的局面,爭資金、爭市場、爭項目已經不可避免,怎么辦?
——市場準入政策如何統一?招商引資是各城市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多地吸引外資(指本城市之外的資金和項目),各城市競相出臺許多政策;有的即使是在同一城市,也因區塊的不同而政策不同。這些現象誰能夠改變呢?
——產業鏈如何形成及合理高效?在當今世界,分工合作是任何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各個城市的優勢需要整合,而不是各自為戰。需要形成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以期用較低的成本,換取相對較高的效率。誰有這個力量來進行城市間的產業鏈接呢?
——地方壁壘如何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是一種客觀存在,雖然各地對此都有切膚之痛,也都會在一定的場合歷數地方保護主義的弊端,然而,要消除地方壁壘又是何其艱難。稅收的多少、統計數字的變化等等,實在事關種種要害,誰愿意輕易撒手?
——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誰來制止?寧波有北侖港,上海在建洋山深水港,江蘇已建、在建和計劃建設的萬噸級泊位有上百個。港口的重復建設已經非常多,但有沒有誰考慮過制止、調整?還有機場、道路、橋梁等設施的建設,由誰從區域經濟一體化來考慮合理的布局、運轉的高效?
——行政管理如何統一?行政區域的不同,必然造成行政管理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包括辦事程序、行政審批的內容和過程等。在甲城可以這樣辦的事情,到乙城卻不能同樣辦;在丙城辦某些事情不用審批,而在丁城卻不經過審批不能辦。行政管理上的種種差異,給跨城市的合作和各種要素的流動帶來了很大的不方便,有的甚至阻礙了要素的流動。
——地域文化如何相容?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大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強烈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人文背景、差異的思想觀念,如果這一切不能夠相容,那么經濟一體化就很難實現。要使得長江三角洲地域文化相容,恐怕不是短短的數年時間就能辦到的。
連“長三角”16城市經濟一體化都沒什么實質性進展,更不用說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了。在現有的區域體制下,“長三角”城市之間深度合作很難進行,市場的力量顯得太弱了。沒有外部的力量,共謀“大長三角”何其難!
聯 系 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