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監管執法能力提升工程
(1)建設目標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現有資源,厘清市場監管相關的信息數據、業務流程、監管事項等,構建全區統一的跨業務、跨部門的市場監管信息體系,有效解決政府部門監管職能交叉、監管協作機制不健全,監管信息不共享,市場主體誠信機制及主體責任不落實等問題,促進行業自律、輿論監督和公眾參與作用的有效發揮,營造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按照行政管理科學化、法制化的要求,全面梳理行政執法依據和事項,建立起執法處置、執法協調、執法指揮、執法考核、執法決策、執法監督等于一體的綜合執法平臺,形成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工作協同、運轉高效的綜合執法長效機制,強化公眾服務能力,實現行政執法向基層延伸,形成“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立體化行政執法管理合力,提高城市綜合執法效率和水平,最終實現城市高效治理與執法陽光。
(2)建設內容
1)市場監管綜合服務平臺
以市場監管業務流程為主線,加強工商、食品藥品、質監等業務協同,建設全市統一的市場監管信息數據庫,規范監管信息的報送標準、交換標準/協議;建設市場監管信息平臺,逐步統一數據采集流程、統一數據處理、統一數據交換過程,依托市場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市場準入、質量監管、市場競爭秩序監管、消費維權投訴與經濟違法行為監管、食品安全監管等業務系統,各業務系統通過市場監管信息平臺進行業務協同、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實現圍繞市場監管工作的跨部門業務聯動,發揮好監管信息平臺的作用。開發多通道多形式公眾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如“餐飲企業、藥品企業、示范企業示意圖”展示,“監管信息、政策法規”查詢、“地圖導航、藥品小票查詢、大眾評價、滿意度調查”互動等,實現線上全過程綜合監管和追溯。
2)綜合執法平臺
根據重慶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戰略部署,在城市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務管理、食品藥品監管等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推進跨部門綜合執法。打造全區綜合執法管理平臺,實現執法案件辦理、執法基礎信息庫管理、執法綜合信息管理、兩法銜接、執法公開、執法服務、執法聯動、執法監督、決策分析、執法績效考核、執法投訴處理、執法案件辦理、重大典型案件管理等功能。從線索源頭開始,對接各行政執法部門執法信息系統,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兩法銜接”工作機制,實現以“信息聯通、證據聯用、執法聯動”的“三聯”工作機制為保障的“大執法”體系。
3)兩違查處聯合管理系統
基于城鄉規劃綜合數據庫和“一張圖”及綜合監管平臺,通過高精度三維激光雷達測繪技術和無人飛行技術,定制違法建筑監察三維分析專用軟件,自動識別建筑物高度、寬度等有變化建筑物,與區國土分局、區城鄉建委、區規劃分局等土地、規劃數據進行自動比對,實現違法占地、違法建設自動發現、自動預警,在兩違查處聯合管理系統中,將查詢結果數據推送給區治違辦監管平臺進行進一步核準,核準確定后,根據屬地原則,將兩違信息推動到各鎮街進行整治,提升兩違查處業務聯動水平。
4)智能建設管理系統
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圍繞建筑施工過程管理,啟動BIM數據平臺建設,集成綜合管理、質量安全監管、智能監測等信息系統,進一步拓展智能應用深度,全面形成符合實際的智能建設管理模式,推動建設“智慧工地”,建成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逐步實現綠色建造和生態建造。采用高頻射頻卡或生物識別技術,實現對施工人員、監管人員的信息采集、統計、對其資質信息進行辨別,便于規范工地從業人員的考勤與行為管理。對建筑起重機安全監控管理主要是對起重機參數進行監控并對異常進行報警,保障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及規范使用。對施工現場監控管理主要通過前端攝像機實現施工現場作業面、文明施工情況、人員安全情況、工程質量情況等的監控。對行業管理規范及行業技術規范主要通過現場安全檢查和現場安全評價,實現對現場和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狀況的評價。通過定位技術和視頻監控技術,實現對渣土車的超速、超載、亂停、違法傾倒等行為的規范管理。
5)特種設備(電梯)安全智能監控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安裝于電梯廂內,支持電梯斷電或者出現故障時,上級監控管理部門可進行視頻對講,指導自救。利用電信運營商網絡將電梯智能終端與運行管理子系統連接,運行管理子系統負責向終端推送日常安全信息,同時完成呼叫及視頻監控功能,并具備視頻存儲功能,為突發情況提供必要的視頻資料。應急安全調度子系統,保證救援的可靠性,確保救援人員能夠快速鎖定故障電梯,追蹤和監督救援全過程,統計分析全區電梯安全狀況、故障信息、應急處置狀況、事故情況,宣傳電梯救援中電梯維保單位的法定義務和社會義務等。利用電梯大數據分析和掌握電梯運行情況,及時預防和處理潛在風險,將發生故障的概率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
8.政務管理工程
(1)建設目標
創新區機關事務后勤保障機制,以互聯網思維優化機關事務相關業務,實現對機關單位安全保衛、設備監測、公務用車、機關車位、能耗利用的實時管控,提高政府內部管理服務效能。加強區、鎮(街)、村(社)三級聯動的協稅護稅工作機制建設,解決涉稅信息不暢、稅收源頭控管不嚴、征管不到位等問題,推動稅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稅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舉發展。建設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體系,豐富館藏檔案資源,實現與文化、旅游等相關的檔案數據共享與開放。創新國有企業資產、投資、債務、財務等統一監管模式,實時掌握國有企業經營狀況。推廣智慧黨建體系建設,實現黨建工作動態化、精細化、高效化管理,確保各級黨委工作有效落實。
(2)建設內容
1)機關事務后勤保障平臺
機關事務后勤保障平臺提供安全保衛(門禁、訪客、人臉識別等)、設備監測、公務用車實時監控、機關車位管理、能耗管理與監測等功能。平臺面向機關工作人員、機關部門以及后勤事務工作人員提供服務與管理功能,機關工作人員可清晰地了解業務的辦理流程、辦理進度;對后勤服務業務數據、資源使用數據、工作人員數據等進行實時采集,并通過綜合統計分析,為服務優化與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持續推進數字檔案館建設,推進九龍坡區政府部門、街道社區、農業農村檔案資源建設,不斷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采用大數據、智慧管理、智能樓宇管理等技術,提高檔案館業務信息化和檔案信息資源深度開發與服務水平。建立開放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共享服務平臺,推動與民生保障、文化、旅游等服務相關的檔案數據開放;積極探索助力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創新的檔案信息服務;拓寬通過檔案網站和移動終端開展檔案服務的渠道。
3)協稅護稅平臺
利用區、鎮(街)、村(社)三級聯動的協稅護稅工作網絡、協同稅務做好企業聯絡服務工作和異地經營企業清查勸遷工作,確保存量稅收不流失,做到稅收應收盡收,并且能準確的預測全區經濟發展態勢,為區領導決策提供參考。通過數據挖掘,關聯查詢等手段,形成涉稅法人基本信息庫、涉稅個人基本信息庫等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城市綜合治稅主題庫,為上層應用提供數據來源,為政府綜合治稅提供數據支撐。
4)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管理平臺
將全區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庫、結果運用庫加入到審計庫,實現從內部審計計劃到問題整改整個流程的科學管控。形成業務工作規范化、流程化的工作機制,提高效率減少工作量。完善結果運用機制和數據資源利用模式,量化審計人員工作排名,量化被審計單位風險評估。提高審計效率,達到防治并舉、重在預防的效果。
5)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平臺
建設企業國有資產監管、企業人力資源監管、企業重大事項監管、企業法人治理監管、企業綜合業務監管等模塊,圍繞管資產、管人、管事三大業務鏈,實現全區國有企業人事、資產、投資、債務、財務快報等統一監管,同時實現區國資辦與區屬國有企業的協同辦公,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各國有企業運營情況,加強對全區國有資產的監管。
6)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系統。
進一步整合政府投資項目信息資源,提供政府內部備案、評估評審、技術審查,項目實施情況監測等服務,并與市網審平臺對接,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網上審批和網上管理,推動政府投資項目相關單位之間進行信息共享和網上協同,有效規范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和服務。基于地理信息技術,將投資項目的開工情況、投資情況、建設情況息等重大信息集中上圖,實時監測查詢掌握政府投資項目情況,加強政府投資項目效能監管,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惠民服務應用設計
圍繞聚焦城鄉一體,構建惠民服務新體系為目標,重點建設便民服務工程、教育惠民工程、醫療養老惠民工程、扶貧幫困工程、智慧社區工程,構建全程全時為民服務體系。
1.便民服務工程
(1)建設目標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整合各類政務服務事項和業務辦理等信息,通過網上大廳、辦事窗口、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多種形式,以“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和智慧大廳為抓手,結合第三方平臺為自然人和法人(含其他組織)提供一站式辦理的“互聯網+融合服務”。
(2)建設內容
1)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政務惠民服務: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整合政府服務資源、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和便民服務資源,依托網頁、手機、自助終端、服務熱線、智能電視和大屏等多種渠道,面向市民、企業、區級政府工作人員,提供貫穿一生的統一入口、服務預約、狀態查詢、消息推送、電子支付等服務,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便捷化、個性化。
24小時自助****取證點:在全區派出所、行政大廳、街道、社區等重點位置推廣24小時****自助終端,提供自助拍照、信息填報、采集指紋,受理、繳費、制證、取證全流程服務,實現身份證、護照、電子港澳通行證、往來臺灣通行證等全天候24小時自助隨時取件。
2)智能化服務大廳
行政服務大廳升級改造:升級改造九龍坡區行政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應用平臺,為辦事群眾提供在線申報、網上預約、網上咨詢和網上查詢等在線服務;升級中心現有的觸摸屏、排隊叫號系統和LED顯示屏等信息化基礎設施,為辦事群眾提供引導、排隊、查詢和宣傳等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統籌服務窗口、固定資產、設施監控、值班巡查綜合集成管理,實現管理信息化、辦公無紙化、申報自主化。基于市網審平臺事項信息公開、業務辦理時限、環節要素、公眾評價、咨詢投訴建議受理和回復、多級聯動等情況,并結合中心日常管理數據,完善區級部門的績效評估,集成輸出具有九龍坡區特色的月度績效考核報告。整合中心各類數據,形成綜合統計分析表,為服務決策制定、中心管理、窗口服務提供有效數據支撐,有效提高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效率,形成高效、便民、線上線下融合互補的新型行政審批服務模式。
三級視頻聯動:向鎮(街)、村延伸視頻網絡,全面覆蓋攝像頭點位,實現對19個全區鎮(街)公共服務中心,207個村便民服務中心,7個部門獨立設立的辦事窗口(分中心)實時監控監管,加強九龍坡區行政服務中心三級行政服務體系建設。
3)區人社一站式經辦平臺
進一步推進區智慧人社建設,實現檔案管理數字化,優化自助查詢、打印社保清單、社保轉出憑證、網上申報、社保定點醫療機構捆綁等社保業務,向用戶提供養老、工傷、醫療、就業、失業等“一站式”全方位、一體化的在線自助經辦服務,逐步實現社保經辦服務由“線下模式”向“線上模式”擴展,推進人社服務信息化、智能化、便民化,實現“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務、“一條龍”辦結,逐漸建成市、區、鎮(街)(社區)三級聯動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一站式服務體系。
2.教育惠民工程
(1)建設目標
全面落實教育信息化1.0建設任務,完成“三通兩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開啟教育信息化2.0工程,推動教育綜合云建設,提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水平,強化家校溝通,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智慧校園試點,打造九龍坡智慧教育典范。
(2)建設內容
1)“三通”優化升級項目
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升級改造“九龍教育城域網”,改造城域網中心機房,增加教育城域網出口帶寬和互聯網出口帶寬,開展教育城域網的IPv6改造升級工作;改造校園無線網絡、多媒體網絡教室和學校機房,逐步實現校園高速無線Wi-Fi全覆蓋,實現全區高速寬帶網絡校校通。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改造工程,配備學校教師用辦公電腦和平板。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全區學校全面實現云課堂試點工作。
2)教育綜合云平臺
以九龍坡云計算中心和網絡服務中心為基礎,搭建教育云數據中心、教育網絡服務中心,建設教育云數據庫,暢通與國家和重慶市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渠道,以此為基礎,發展教育桌面云、教育資源云、管理服務云、家;釉频龋鸩浇ǔ扇珔^師生云閱讀中心、家校溝通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教育資源服務中心。
教育桌面云:以九龍坡云計算中心為基礎,建設全區虛擬化云桌面系統,實現學校計算存儲資源的集約化建設,為辦公教學提供基礎IT服務。
教育資源云:篩選并形成九龍坡區教育系統優秀資源,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教育資源規;瘧梅⻊,開辟個人空間、班級空間、教研組空間、年級組空間、校際空間、管理部門空間。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建設,為九龍坡區公眾提供各類在線學習服務。
管理服務云:通過單點登錄的方式,實現師生管理、教學管理、教研管理、督導管理、校務公開、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校級干部管理)、教師考評、職稱晉級、教師培訓、社會辦學、辦公OA等功能,采取大平臺、多程序模塊的方式,搭建區域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基于多類數據實現校園管理可視化。
家;釉疲豪眯畔⒒瘜崿F學校、家長和社會廣泛連接與信息快速互通,為學生、家長、老師、學校之間建立直接、有效、即時的溝通平臺。實現到離校通知、電子圍欄、定位、軌跡查看、互動通知、家庭作業、成績查詢、在校表現、在線學習、教師評價等功能,多方位了解學生成長發展情況。推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公共服務人性化,使各級各類學校和家長更加及時、準確地獲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教育服務。
3)平安校園
改造九龍坡區原有模擬視頻監控系統,實現視頻監控校園全覆蓋并接入公安視頻共享平臺。建設校園安全集成管控平臺,實現智能視頻分析、人臉識別、電子巡更、人員車輛出入識別及管控、危險物品管控、應急報警等功能,提高學校治安防范水平,維護校園穩定。建成全區教育系統安全指揮中心,無縫接入區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4)智慧校園試點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試點校9校聯盟工作,選擇部分條件較好學校,試點建設智慧教室,具備多媒體教學互動、云桌面應用、遠程智能管控、電子班牌、教學錄播、師生智能化考勤、師生智能移動終端接入、校際間課堂互動、電子化作業、三維交互式授課等功能。推動創新實驗室聯盟工作,加快數字實驗室、創客實驗室、理化生數字實驗室、地理數字室、各類特色體藝室、書法室、機器人室等創新實驗室的建設。建設校園一卡通、實現考勤、門禁、圖書借閱、在線支付、消費信息采集等功能。建設能耗監控系統,實現水、電、氣遠程采集功能與能耗對標考核分析。建設智能照明系統實現樓道、教室、道路燈光遠程監測和控制功能。
3.醫療養老惠民工程
(1)建設目標
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導向,建立“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健康進家庭”就診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現“公共衛生與市民零距離”。全面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九龍坡區養老服務水平。
(2)建設內容
1)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
在區屬公立醫院試點智慧醫院建設,建立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逐步形成區域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實現智能設備對慢病和個人健康狀況的試點監測應用,智能監測設備數據通過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全面共享。接入區屬醫療機構醫學影像數據、醫學檢驗數據,通過醫聯體建立區域醫學影像遠程會診體系、遠程診斷體系、醫學檢驗數據等數據共享交互體系。最終實現基礎設施集約化、業務應用統一化。
區中醫館及中藥管理信息共享應用。完成各接入醫療機構到區中醫館信息平臺的數據標準化清洗、采集和傳輸工作,推動轄區中醫信息在區內、市內互通共享,同時實現中藥的分類管理、藥品更新、收藏查看等。
2)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完善全區公立醫院、專業衛生機構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信息專網接入改造,規范專網架構,提升專網運行環境穩定性。完善數據存儲加密措施,保障數據存儲安全,運用數據訪問、傳輸脫敏技術,保障數據交互和互聯網訪問數據安全。
雙向轉診管理。為醫院間分級診療提供信息化支撐,提升機構間分級診療協同服務能力,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氛圍,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協同。
居民健康卡應用。通過改造區平臺相關系統和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居民通過居民健康卡可完成掛號就醫,居民或醫療機構通過居民健康卡可調閱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為全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撐,提升家庭醫生簽約協同服務能力。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案管理、基層醫療健康設備物聯網應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驗室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用藥等,保障全區區屬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全部實現標準信息化應用。
衛計運行態勢一張圖。利用大數據與地圖信息,打造全區衛計運行態勢一張圖,動態、立體展示全區衛計動態運行情況,推動運用疾病防控大數據庫進行分析,加強醫療衛生應急指揮基礎設施及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強衛生應急綜合能力建設。
3)人口健康信息服務平臺
電子健康檔案集成管理。重點建設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和醫療資源數據庫,建成全區居民個人集成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主要包含個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和診療信息。
遠程心電會診。依托區屬公立醫院心電專家技術隊伍,通過遠程心電會診系統向基層提供遠程心電技術支撐和區域心電協同服務。建設醫療健康設備物聯網應用系統,實現健康一體機設備數據與居民個人集成電子健康數據和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數據互通共享。
區屬醫療衛生公眾服務。患者通過區屬醫療衛生機構公共服務系統享受預約掛號、診間支付、自助查詢、院內導航等自助服務;醫療機構通過該門戶可開展急慢病宣傳健康教育、患者回訪等工作;轄區居民可通過醫療衛生公眾服務子系統一站式了解衛生計生政策、網上辦事和開展自我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綜合服務。搭建集心理測評、心理咨詢、案例督導、數據分析、信息共享為一體的心理健康綜合服務系統。
健康小屋。利用集公眾健康管理、監測、服務一體自助體檢設備,持續監測個人的健康情況,實現個人健康記錄、健康跟蹤、健康智能評估等綜合服務,并結合信息云服務后臺提供定制化健康促進方案和慢性病跟蹤、健康預警的智慧型健康服務。
建立居家醫養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對轄區居民健康狀況進行全程監控,定期隨訪服務,逐步形成融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協同服務模式,探索與養老機構、健康設備生產商等合作,打造健康產業服務圈。
人口健康大數據應用。以醫療衛生信息化數據資源為基礎,實現對數據資源進行加工、統計、挖掘及分析服務,提供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計劃生育、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產品,為政府、醫療機構、醫療從業人員和居民提供全業務和全生命周期的醫療衛生信息化服務。
4)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
借助信息化手段、云計算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以便攜式智能終端等為信息采集終端,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及養老機構為輔,搭建以老年人健康信息數據庫為基礎、面向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為機構和社區提供高效、便捷的養老統籌管理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人員定位、生活扶貧、家政服務、主動關懷、健康管理、志愿助老等一系列居家養老貼心服務。有效整合醫療資源、機構資源以及社會服務資源,激發市場活力,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安心、舒心、放心的養老綜合服務。
4.扶貧幫困工程
(1)建設目標
以“打造精準多元的扶貧惠民服務樣板”為目標,探索扶貧服務與管理新模式,提高社會救助、扶貧濟困、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精準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推動扶貧服務多元化、線上線下同步走、服務效能可量化、服務管理運行智慧化,打造精準、及時、主動、公平、公正的扶貧服務體系。
(2)建設內容
1)建立扶貧幫困一站式服務平臺
統籌扶貧救濟、社會救助、法律援助、公益服務四大核心扶貧業務,通過扶貧對象電子建檔、扶貧事項管理,扶貧結果公開等舉措,實現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扶貧事項跟蹤督辦、扶貧資金動態監管、扶貧工作績效考核、扶貧決策智力支持;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分級負責,各方協同,工作到戶,責任到人,確保扶貧信息及時掌握、扶貧問題全面分析、實際困難妥善解決,推進全區扶貧的統籌管理,保證扶貧工作的準確性和公平性,有效支撐民政、團委、工會、婦聯、殘聯等部門的協同扶貧工作。
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匯聚民政、公安、衛計、人社、殘聯等部門扶貧對象相關數據,以困難戶為中心,建立涵蓋基本信息、家庭成員、致困原因、扶貧措施、扶貧責任人、扶貧工作紀實、扶貧資金動向等實時更新的扶貧對象電子檔案,從扶貧數據統一錄入、統一存儲、統一管理著手,確保扶貧對象信息真實可靠,實現所有信息按照區域和貧困戶戶主等多個維度進行信息查詢與調用,推進扶貧具體責任部門精準有效地落實扶貧舉措。
一站式統籌扶貧。基于以困難戶為中心的扶貧對象電子檔案,通過扶貧對象信息精準查調,統籌扶貧救濟、社會救助、法律援助、公益服務四大核心扶貧業務,根據困難戶實際情況,分配合理、有效、均衡的各類扶貧資源,避免重復慰問與扶貧,使有限扶貧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扶貧事項跟蹤督辦功能。實現扶貧事項全流程跟蹤、備案,進行實時監督扶貧過程、實時跟蹤措施落實、實時監管扶貧資金動向、實時評估脫貧成效。
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功能;诜鲐殞ο箅娮訖n案及扶貧事項全流程備案記錄,為扶貧工作績效考核提供充分依據及有效支撐。
5.智慧社區工程
(1)建設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設便捷安全、多元和諧的智慧社區。促進政務服務延伸到社區,加強社區物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方資源,探索社區人員管理、社區醫療服務、社區智能安防、社區智能停車等方面的智慧應用,逐步形成政務服務、社區管理、社區商務的和諧社區服務體系,實現社區服務集成化、社區管理科學化、家居生活智能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提升社區人民的整體幸福感。
(2)建設內容
1)智慧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平安社區。以生態居住區環境安全、消防安全、防火防盜安全、重點部位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居家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為核心,及時監測、預警分析和處理突發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其它安全事件,建立社區安全防控體系。
智能家居服務。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個子系統如安防、燈光控制、窗簾控制、煤氣閥控制、信息家電、場景聯動、地板采暖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網絡化綜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實現“以人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體驗。
停車管理服務。對社區內停車場內車輛進行自動化管理,包括車輛身份判斷、出入控制、車牌自動識別、車位檢索、車位引導、會車提醒、圖像顯示、車型校對、時間計算、費用收取及核查、語音對講、自動取(收)卡等系列科學、有效的操作。
社區管理服務。在社區重點區域建設信息發布及誘導屏,打造多終端多屏互動系統,集成信息查詢、社區電子地圖、公益廣告發布、環境監測指標發布、新聞發布、公共費用支付等多種社區服務信息;并提供報事管理、報修管理、便民生活、醫療服務、社區服務、網上社區圈、活動管理、志愿者管理、物業服務等功能,提供社區一站式服務,打造以智慧生活服務為主的智慧家庭生態體系,打通智慧城市建設最后一公里。
社區電子商務服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廣“代買代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新型交易配送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生態宜居應用設計
堅持綠色惠民、可持續發展,以建設“三宜山水城”為目標,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重點建設環保監測管理工程、林業一體化管控工程、節能減排管控工程、文體惠民工程、鄉村振興工程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和諧宜居生活環境。
1.環保監測管理工程
(1)建設目標
整合環保已有系統及在建業務系統,加強與城管、安監等部門業務聯動,打造環保綜合業務管理工作平臺,實現環境業務智能化協同。充分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影像識別等技術,實現對大氣、水、聲、土壤等要素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提升對全區污染源、污染監控點等的監測直采比例,豐富完善環保數據資源,推進環保數據資源整合以及跨部門、跨區域共享交換。提升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企業污染源檔案,提高污染源隱患的精準監測管控能力,實現對污染事件的快速定位、擴散模擬、影響評估以及輔助決策,增強環境應急指揮能力。加強全區污染排放總量控制與考核,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實現城市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
(2)建設內容
1)生態環境監測及管理信息系統
環境監測:整合現有環保感知設備,完善重點區域感知設備建設,實現環保感知設備的統一接入、統一管理、統一數據標準化處理和統一安全管理。整合優化現有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升級改造全區現有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管理系統。新建治污設施工況監控,實現治污設施智能工況監控、自動預警與全生命管理。建設環境監測與評估系統主題數據庫,實現環境質量數據基礎資料管理、數據填報、報表管理、統計分析以及與上級監測站數據交換等功能。
生態監測:實現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生物物種資源管理、生物安全管理、農村環境質量評價與農業生產環境監管、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等功能,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污染源“一源一檔”管理:建立企業污染源檔案,結合GIS進行可視化管理,以污染源生命周期為主線,整合與污染源有關的各業務數據,實現對污染源的產生、許可、監督、治理、注銷等全過程閉環管理。通過對不同來源數據的匹配管理,實現污染源查詢統計、排污申報、污染源監測、以及綜合分析管理功能。
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管理:完善環境安全與應急指揮中心及網絡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實現對污染源的快速鎖定、對污染源隱患的預測預警與閉環管理。判斷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響,確定防治對策。明確污染物的濃度分布現狀、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實現“九龍坡環境一張圖”作戰與環境狀態全景展示。
2)環保綜合業務管理工作平臺
整合已有系統和在建系統,搭建新型智慧環保應用平臺框架,形成集環保類業務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業務管理工作平臺,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測、環境質量在線監測、監察執法、行政審批、建設項目管理、排污許權管理、排污費征收管理等系統的互聯互通,通過工作平臺規范業務處理流程,實現環境業務智能化協同應用。通過開展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系統的建設,實現污染排放總量核算及分區動態管理、污染排放總量減排考核、主要污染物總量統計分析等功能。
2.林業一體化管控工程
(1)建設目標
推進全區森林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的建設,構建中梁山、縉云山“兩山”生態屏障,劃定管制區紅線與限建區,實施強制性保護,形成立體綠化格局,打造城市綠肺。推動全區森林資源摸底建庫,加強林業資源的管理。建立全區古樹名木庫,加強對全區古樹名木的精細化管理。加強林區病蟲害監控,強化林區病蟲害防治。利用紅外熱成像、物聯感知等技術,建立森林防火預警體系,推動森林防火工作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科學型轉變,變森林防火預警工作由災中監測為災前預警,提升森林防火應急救援水平。
(2)建設內容
整合林業已有信息數據和監控資源,建設智慧林業一體化管控平臺,包含林政資源管理、古樹名木管理、病蟲害防治管理、森林管護巡檢管理、森林防火指揮等功能模塊。
林政資源管理:以統一的林業資源空間分布信息為基礎,將林業數據落實到山頭地塊,提供從宏觀到微觀多級林業資源分布信息,及時準確掌握全區林業資源歷史、現狀和動態信息,反應全區每年的林地、林木采伐情況,監測全區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實現森林資源分布查詢、珍稀植物資源分布查詢、林權證管理、林木采伐管理、木材運輸管理等林政管理等功能。
名木古樹管理:對區域內的每棵古樹名木實行“一卡(登記卡)、一牌(保護牌)、一協議(管護協議書)、一臺賬(養護臺賬)”的管理模式,及時、準確掌握古樹名木分布、生長狀況,可在地圖上準確顯示名木古樹的位置信息和進行三維展示。
病蟲害防治管理:包括病蟲害調查、監測預報與預警、預防與除治、災害監測與評估等功能,并顯示在三維影像地圖上,自動判斷生物災害等級,響應預案。
森林管護巡檢管理:通過智能電子標簽信息識別技術,實現對護林員防火、防盜、防蟲災工作進行嚴格規范化的管理,完成自行定義巡檢地區、巡檢路線、巡檢時間、巡檢人員、排班計劃等功能。
森林防火指揮:采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提供森林防火早期預警信號,自動測量視場中物體的最高溫度,超過系統設定的報警溫升,自動報警。基于GIS地圖,提供火點定位分析、火場標會以及撲火路徑標定等輔助功能,實現滅火資源管理“一張圖”顯示,實現森林滅火指揮協同調度。
3.節能減排管控工程
(1)建設目標
推進工業能效提升,實現企業資源(水、電、氣)消耗的在線監測,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強化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開展城市重點公共建筑低碳行動,實現公共建筑用能數據實時監測,實現能效對標管理。
(2)建設內容
工業能源管理系統:建設“三表合一”采集、能源信息資源交換、能源信息發布、能源監控預警、節能績效管理、決策支持與服務等子系統,提供企業生產過程能源消耗的在線監測及關鍵設備生產能耗過程監控,實現對企業能源生產、輸配和消耗過程的動態監控和管理。
公共建筑能耗監管平臺:實現城市公共建筑能源數據的采集、監測、綜合分析診斷和綜合管理,深入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推行能效對標,強化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
4.文體惠民工程
(1)建設目標
積極探索形成設施健全、發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大力提升惠民、便民、利民的公共文體服務信息化水平,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體生活需求。推進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數字化的九龍特色文體服務產業,扶持重點文體企業及文體人才,強化文體市場監管,提升文體產業信息化服務能力,打造線上線下文體消費的新業態。
(2)建設內容
1)公共文化資源服務平臺
建設文化資源共享體系,促進融合跨界發展,整合全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文化站等文化資源信息,實現向公眾提供文體場館預約、活動訂票、公益培訓、演出直播等服務,開創線上線下互動的服務模式。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文體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全區24小時自助智慧圖書館建設,為轄區市民提供生動有趣、富有特色的智能文化設施服務。深入挖掘全區遺址文化、巴文化、抗戰文化、宗教文化、工業文化等特色文化內涵,建設九龍楹聯、重慶言子、地方文獻等電子資源庫及“走馬故事”、白市驛川劇、含谷火龍等影像庫。推動文化與商貿、旅游、科技、信息、金融、農業等行業有機融合和跨界發展,形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整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