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空心李果實呈扁圓形,大而整齊,平均果重43.4克,最大在54.5克,成熟時果皮呈黃綠色,皮脆而芳香,特別是橫豎的果實核仁分離,亦稱“空心果”。空心李肉質緊脆,酸甜適度,品質上乘,營養豐富。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黔東北邊陲,烏江下游,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與渝、湘、鄂三省邊區接壤,屬亞 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我縣還是革命老區,1934年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紅三軍進入沿河,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了貴州高原上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這里有神奇的烏江山峽和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其數量居世界第一。這里還出產一種優質水果沙子空心李,因李子成熟后果核與果肉分離,食用時用手一掰果核與果肉自動分離脫落,因該李子主產于沿河縣沙子鎮而得名。
沙子空心李果實呈扁圓形,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空心李外表披上銀灰色的白臘質保護層,掛在枝頭十分誘人,平均果重約35克,單果最大重量約50克。其果肉脆嫩,清香濃甜、汁液多、口感好,色澤鮮艷,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是極好的鮮食果品,具有“清熱解毒,健脾開胃,養顏益壽”之功效,不管老少,無論吃多吃少都不會腹瀉。
據沿河縣志記載,沙子空心李從1858年起在沙子鎮沙壩村一帶開始栽種。因產地群山環抱、溪水縱橫、綠山碧水、低山、低中山、槽壩交錯并存,森林覆蓋率達36%,形成了雨熱同期,光溫同步,晝夜溫差大和小氣候明顯的氣候特點。產區內無任何工業企業,無化工污染,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給沙子空心李的生長造就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多年來沙子空心李主要是農戶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荒坡及石旮旯地上隨意栽種,果樹零星分布,缺乏科學管理,產量不高,不能形成規模效應。由于沙子空心李品質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我縣和相鄰縣不知多少群眾前來引種,試圖移栽他鄉,都因水土不符,而產生變異(皮厚、味酸、個頭小,果核不分離等)。1987年9月21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到我縣沙子區視察工作時,充分肯定了沙子空心李的優良品質,要求我縣要因地制宜,認真做好特色產品的發展工作,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走出一條新路子。1988年起縣政府成立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把沙子空心李作為重點支柱產業進行扶持,沙子鎮、中界鄉成立了空心李發展領導小組,抽調相關業務人員組成空心李生產技術指導組,并從縣農業局、省農業廳、省農科院聘請專家到現場調研,綜合規劃,在規劃區實行連遍大規模栽種,建立了沙子空心李生態示范園區。為了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沙子鎮成立了沿河天然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并專門制定了《沙子空心李》企業標準和《沙子空心李栽培管理技術規范》,對沙子空心李的土壤條件、種苗培育、建園、定植、田間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收和貯藏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為沙子空心李的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奠定了基礎。
每年,空心李在接近成熟期,就被各地紛至沓來的客商爭購一空,深受大眾所青睞,人們都把它當作一種健康的綠色禮品饋贈親朋好友,獲得了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和“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被人們贊譽為“李子中的茅臺,貢品中的珍品”,被人們贊譽為“李子中的茅臺,貢品中的珍品”,聞名于川、湘、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