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位于豫西南,北靠伏牛山,南臨宛襄平原,古有“北扼洛陽、南控荊襄咽喉”之稱。夏商時屬豫州,秦時置雉縣,唐時為向城縣,明成化十二年置南召縣至今。全縣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62萬人口。位于重要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是南方北方交匯區,800毫米等降水線上,濕潤帶與半濕潤帶交匯處,氣候屬暖溫帶與亞 熱帶交匯區,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南北動植物匯聚。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大理石,鐵,黃金、銅、鉛鋅、百云巖、石英、海泡石等14種,地上資源有辛夷、山茱萸,柞蠶、杜仲、銀杏等上千種。尤以柞蠶、辛夷、花生為最,在全國和省內都有很大影響,以絲毯、大理石、葉類加工等為主的創匯業發展很快,全縣創匯額連續5年居河南省縣級之首。近年來又至力于發展食用菌,網箱養魚、畜牧養殖等主導產業,帶動縣城經濟的快速發展。
地理坐標為北緯33°12′-33°43′,東經111°55′-112°51′。境域東西長約95千米,南北長約62千米,總面積2933平方千米(簡冊)/2946平方千米(當地政府網站)。總人口60萬人(2002年)。共有滿、回、蒙古等少數民族成分22個,約2.8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4.6%。
山區和丘陵面積占96.6%。屬北亞 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地處與溫暖帶交錯的邊緣,具有明顯的過度性特征。年平均氣溫為14.8℃,最冷月份1月平均氣溫0.9℃,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27.5℃。年平均降水量839.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