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陵洞在石鼓山東側的懸崖下,是道家的所謂“洞天福地”。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內煉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傳此處有洞通衡岳,這是是后洞,前洞在南岳山底下,首尾相通。還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從南岳到衡州來賣豆腐,由這個洞出入,來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只一個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實際上這個洞不過幾平方米寬、兩米多高,并沒有什么深奧的地下通道。人們贊美朱陵洞,不因虛無縹緲的仙跡,而只因蔚然大觀的詩詞。“朱陵洞內詩千首”,它以詩詞名冠三湘。唐宋以來,許多詩人墨客,在此乘興作賦吟詩,常常把詩詞刻在巖洞石壁的內外,被衡陽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韓愈、張籍、呂溫、杜荀鶴、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壇名士,都用詩抒發了他們的情懷。“洞里瑤光應不夜,步虛人入水晶宮。”(王在晉:《朱陵洞》)這是多么綺麗的風光啊!這個洞可能是幾千年以前經過湘水沖擊而形成的溶洞,內壁上留下歷代詩人們的作品,年久月深也殘缺不全了,尤其是日寇的狂轟爛炸,里面的碑文、鐫刻都被破壞了。解放后,只剩下小洞的殘邊及洞口上“朱陵后洞”和“東崖”幾個鐫刻大字。近幾年,又設法恢復了洞的原形,在我國傳統優秀詩歌的熏陶下,朱陵洞將會激發出新的詩人們寫出更多更好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