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位于黃海之濱、蘇北平原,徐淮、里下河、沿海三大農業區交匯處。縣域面積 1439平方公里,人口106萬,轄20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生態化工園。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享有中國淮劇之鄉、建筑之鄉、苗豬之鄉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
阜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成陸于六千年前,古稱黃浦,宋時設鎮,清雍正九年( 1731)建縣,歷來為商賈云集之地,素有“江淮樂地”之稱。境內有新石器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抗日戰爭期間,曾是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1941年7月至1942年12月,新四軍軍部移駐阜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過抗日斗爭。
阜寧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毗鄰沿海高速、京滬高速、寧連及寧靖鹽高速公路; 204國道和新長鐵路穿越縣境;中國第二大人工河通榆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分別縱貫縣境40公里。縣城依射陽河而建,已形成20平方公里、20萬人口規模,正在按照“以河為軸、對稱發展”的布局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10萬人口的阜寧新區。境內水網密布,擁有蕩灘水面30萬畝,馬家蕩、白水塘、黃河故道等湖蕩河道,描畫出一派美麗怡人的水鄉風光。
阜寧物產豐饒,產業興旺。全境地勢平坦,氣候溫和,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工業經濟特色明顯,已形成紡織服裝、機械電器、醫藥食品、化工塑膠、玻璃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正在著力打造紡織服裝大縣,旅游用品、精細化工基地縣和稀土之城、手工玻璃工藝品之都。
阜寧加快開放,發展喜人。致力于建設“平安阜寧”、“誠信阜寧”、“綠色阜寧”,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以外資增活力,以項目強主體,以創業帶民富,全面加快對外開放。阜寧經濟開發區 1998年建區,2002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也是江蘇省1996年后唯一新批的省級經濟開發區。正在成為“阜寧經濟的希望之區”、“科學發展的樣板區”、“全面開放示范區”、“社會和諧的新城區”。生態化工園2002年10月開工建設,正在成為融科技型、外向型、生態型為一體的蘇北一流化工園區。近幾年,先后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企業來我縣投資興業,美國伊士曼、阿波羅公司、柏威集團,香港協鑫集團、鳴泰集團、眾豪集團、星河樂器公司、德順公司,國內上市公司蘭生集團、法爾勝集團、希望集團、黃河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阜寧。
阜寧前景美好,潛力無限。新時期阜寧人秉承艱苦創業的老區傳統,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埋頭苦干,奮發爭先,全力實現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全縣上下咬定 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工強縣,興農富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外向化,努力在“十一五”期間把阜寧建成蘇北沿海中部承接產業轉移、外商投資密集、人居環境優美、經濟社會協調的生態型新興工業商貿城市。
阜寧縣地處里下河下游地區,境內河網稠密,雨水充沛,本地徑流,外來水資源較好。
阜寧縣地處里下河下游地區,境內河網稠密,雨水充沛,本地徑流,外來水資源較好。
阜寧縣境喻口、溝墩等地有泥炭礦、粘土礦等。泥炭礦蘊藏量 298.5 萬噸.粘土礦蘊藏量 1 581.9 萬立方米。縣境施莊的沙崗、新溝的北沙灣等地有優質黃沙,面積 826.67 公頃,相當于全縣土地總面積的 0.57 %。黃沙質地純凈,沙粒均勻。顆粒為 70 — 120 目,是工業、建筑業的理想材料。石油礦藏在縣境永興等地勘查。
境內野生動物資源中,有野兔、草狐、黃鼠狼、鯉魚、鯽魚、黑魚、青魚、甲魚、黃鱔、虎頭鯊、野雞、野鴨、杜鵑、貓頭鷹、灰喜鵲、白頭翁、畫眉、百靈、鴛鴦、青蛙、蝸牛、地鱉蟲、青草蛇、赤練蛇、蛤蜊、蜆子、泥螺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馬蘭、牛蕾子、半支蓮、地黃、構杞、柴胡、半夏、紫蘇、車前子、益母草、芡實、王不留行、黃花、鋪地錦,柴、蒲、柳等,可用于中藥和廣泛發展編織業。
縣治阜城鎮古名黃浦,隋以前為射陽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間于射陽河軛灣處建真武廟,得名廟灣,明處時產鹽稱廟灣鹽場。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為防倭患,壘土筑城,稱廟灣鎮,立縣后稱阜寧城,民國時稱城廂鎮,民主建政后稱阜城鎮。
古阜寧境域,數度“陵谷互易,滄桑改觀。”大海奪田時,“怒潮嘯涌,百里為墟”,陸地遂成淺水灣。海潮東退,水灣又成陸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東退,海岸線始長期穩定在北沙、羊寨、施莊一線。此后,滄海變桑田,海岸線逐漸東移。黃河奪淮后,黃水夾帶大量泥沙于河口附近沉積,“淤墊日遠,增地日多,”至清雍正九年(1731)立縣時,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
古阜寧境域,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群活動。春秋戰國時,阜寧境域是吳國的轄地,吳亡屬越,越亡屬楚。西漢時屬古射陽、鹽瀆縣,晉屬山陽、左鄉、鹽城縣。此后,歷朝屬山陽、鹽城縣。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圖,鹽城北境仁義、長樂諸里,合場灶及海灘新漲之地設縣,名阜寧縣,屬淮安府。彼時阜寧地域廣闊,東臨黃海,西以蘇嘴與山陽相連,南至草堰河與鹽城接壤,北以云梯關與安東毗鄰,總面積5766.75平方公里。
民國初年,隸江蘇省淮揚道。民國 21 年 (1932 年 ) 隸江蘇省第十督察區。
民國 29 年 (1940 年 10 月 10 日 ) ,建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隸淮海區。民國 30 年 (1941) 隸鹽阜區 (1941 年 9 月 1 日,鹽阜區行政公署在阜寧縣陳集成立 ) 。同年 6 月 3 日,析縣境西南部蘇嘴、大沖、條黃等 6 鄉,與淮安、漣水各 2 個鄉建立淮 ( 淮安 ) 、漣 ( 漣水 ) 、阜 ( 阜寧 ) 邊區,隸屬淮安縣;同年 9 月,析縣境東北部 2 、 3 、 6 、 12 區建立阜東縣;析北部 11 區和 8 區部分建立漣 ( 漣水 ) 、灌 ( 灌云 ) 、阜 ( 阜寧 ) 邊區,后改為潮南縣,于 1942 年改為濱海縣。民國 31 年 (1942 年 5 月 ) ,析縣境東南部射陽河以南,串場河以東的 6 、 9 區及 7 區、 12 區各一部分建立射陽縣。民國 34 年 (1945 年 ) ,隸鹽阜分區;同年 12 月,隸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