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賈書鰲(1891-1973)字占魁,是濱海縣淤尖鄉(現屬濱海港鎮)的民間藝人,吹簫有絕技。其藝與眾不同,可用任一鼻孔奏簫,口唱相配,渾然一體,動人心弦,聽過他演奏的人無不欽佩,嘆為觀止。賈書鰲42歲那年,跟隨一艘賣鹽的木船初下江南。有一天趁著月色,在一個輪船碼頭上拿起簫子略施小技,自動來欣賞的人圍****墻,一個個都覺得新奇。當時正巧有個帶著簫、笛子云游賣藝的人在場,被驚呆了,愧之不如,堅決要求拜他為師,消息很快傳揚出去,賈書鰲便出了名。無錫有個劇院得到信息,特地請他去傳藝,賈應邀而往,毫不保守,盡興而返。賈書鰲隨船回到蘇北,停泊在鹽城。在一個月白風清的晚上,他同一幫愛好琵琶、二胡、三弦、月琴和木魚的樂友,在登瀛橋旁邊緩行邊合奏《春江花月夜》、《關山月》、《陽關三疊》等古樂曲,吸引了許多人來觀聽,開頭幾十人,后來達數百人之多。曲終停步,聽眾如癡如迷地呆圍著,都把這次樂器合奏當做平生奇遇。對賈書鰲的吹簫絕招,不少人早就感到奇怪費解。打聽一下賈氏先人,沒有酷好管弦的;問其晚輩,也不曾聽說過,你說怪不怪?平地上突然冒出個奇峰,獨鳴驚人,風流佳話,真是不可思議,很難用什么“家庭氣氛的熏陶”理論來解釋,讓人困惑不解。有人帶著上述疑團,多次訪問賈書鰲的子孫,終于弄了個水落石出。賈公的長孫賈期如介紹說,他的祖父精于簫藝,不是偶然的,除了對吹簫有特殊興趣外,又有鉆心苦學、堅忍不拔的意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確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原來,賈公愛吹簫,沒有什么特殊情況,是從愛慕簫音的清雅迷人開始的。有一天,他買來一竿九節竹簫,試著吹,呼呼吹氣人簫眼,就是吹不出樂音來,這是因為洞簫并不是人人都能吹奏的。俗說:“簫子兩頭空,吹響有半功。”從此以后,賈書鰲苦練不停,終于大有收獲。不知怎的,某天夜里,他忽然異想天開,要打破常規,改革一下傳統的吹簫辦法,來個鼻吹配口唱,合二為一。別人都表示懷疑,但他自己則毫不動搖,堅信一定能成功,其練習程序是這樣的:先練“水功”,用軟紙塞住一個鼻孔,另一個鼻孔吹碗里的清水,累了,就換個鼻孔再吹,輪流休息。開始時,只見碗中的水在打漩渦;一年以后,就能在水中吹出圓孔,一直通到碗底,他高興極了。接著練獨鼻吹簫,又經過幾個月工夫,成功了,他更加高興。接下來就練邊吹邊唱,這可難極了,口鼻同時出氣,先得像連續吹瑣吶一樣,闖過“換氣”一關。經過三四年苦苦練習,他終于如愿以償,默契無罅,大喜過望!為了鞏固和擴大成果,從此以后,賈書鰲每天清晨和晚上都堅持練習,吹唱得越來越動聽,最后達到了神妙的地步。他樂于為鄉鄰莊親獻藝,本人也自得其樂,雖然眾人贊不絕口,但自己從不滿足現狀,努力追求更新的境界,力爭精益求精。解放后,鹽城文化館聞濱海有此異人,專門派兩個懂音律的樂師登門拜訪,請賈公赴鹽城傳經送寶。然而,當時賈先生已年過古稀,不便外出,未能成行,只是口授數首工曲樂譜,讓客人記下帶走。客人與之相見恨晚,悵然而回。至于錄音,更不談了。人們十分惋惜賈書鰲雖然多次逢到識珠慧眼,但終于未能像無錫的民間藝人阿炳那樣,在新中國誕生之初就有幸實傳其自創名曲《二泉映月》,致使他的無價瑰寶—獨鼻簫音失傳于世。說到簫笙管笛這些樂器的演奏,一般都是易會而難精,而吹簫冒尖,可說是難上加難,何況賈公別出心裁,又吹又唱,一身二任,配合得珠聯璧合呢!傳說中的簫史與玉夫婦是吹簫能手,但他們也不敢提出用鼻孔吹簫的奇想,更不要談又吹又唱了。那么如此說來,賈書鰲之舉,是人們古今第一次見到的奇事了!賈書鰲病逝于1973年,享年八十有二。賈公被安葬在他的故里巨東村,舊名叫賈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