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響水特色,當數古街。最初都沿灌河、民便河而興,起始于漁船停泊地“灣口”,然后向東向南延伸。故最早的生意是魚行,有名的“十大惡”魚行就是典型代表。向東沿灌河南岸的街叫北大街,沿民便河東岸向南的叫南大街。街上商業興起,佛道僧侶也隨之而來,佛教首先在北大街南邊蓋起北庵,道教跟著在北庵東第一條汊港西邊蓋起了土地廟和城隍廟。而土地廟則是建筑在北庵范圍內,故人稱“廟里廟”,又因三廟緊鄰,故稱“兩步三廟”。三廟東有一條通灌河的港汊,彎彎曲曲,初名“九龍港”。人們逐步向港兩旁建房,在港汊上搭起石板以利通行,這石板橋還夾雜木,港汊東又有一蛋圓形水塘,有小溝通入九龍港,交匯處呈丁字形,人們在此處搭建了橋,九龍港上的大—些表若彩虹的橋,人稱“虹橋”,而九龍港也逐漸改名為“虹橋港”,后來港上全部用石板鋪蓋,形成街巷,命名為“向陽路”。虹橋旁的汊上,緊靠著又搭一南北小石橋,僅幾步遠,人稱“三步兩橋”。清咸豐元年,太平軍切斷了清廷運河漕運,上海到山東、京都貨物,不得不走外海經響水口中轉,使響水口更加繁榮。由于該鎮人當時消防意識淡薄,時常發生火災。人們為了防火,聽信地理先生的指使,在鎮中南大街東,聚興巷北,虹橋港南的鎮中最高點,樹立起一根十丈多高的高桿,上面穿懸—條銅絲扎成的可測風向、風態、風速“餓鰲魚”,成為當時響水口標志性建筑物、人文第一景觀。這雖不能鎮火,卻對救火工作起到指示作用,附近二三十里外就能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