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南京),改名應天府。1357年采用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下令修筑應天府城,并于1368年在此建都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明代南京都城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完工于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歷時二十年零四個月,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時期。明朝建造的南京都城,包括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圈城墻。現存的南京城墻,即是明代的第三圈城墻——京城,它東傍鐘山,南憑秦淮,西據石頭(即清涼山、石頭城),北控后湖(即玄武湖),不僅包容了孫吳的石頭城、六朝建康都城、南唐金陵府城,而且將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獅子山、雞籠山、覆舟山、富貴山、馬鞍山等諸山,統統圈入城內,形成了三大功能區,即城東部新建的皇城區、城中部和南部原來的居民區及商業區以及城西北部擴展的軍事區。南京城墻長達33.676公里,高度一般在14—21米之間,最高處達25米;頂部寬度7—12米,城基寬度10—18米不等。沿城有垛口(雉堞)13 616個,高棚(堡壘)200座,均為御敵之用。明初建城時,共開城門十三座, 即正陽門(今光華門,原有門券一道,月城一座)、通濟門(原有四券四道)、聚寶門(今中華門,有門券四道)、三山門(今水西門,原有門券四道,右邊水關一座)、石城門(今漢西門,有門券二道)、清江門(今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今興中門,城下原有水洞二座)、鐘阜門、盆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有門券二道)、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城下原有水關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