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古汴河在隋朝時有北汴、南汴之分,北汴河因黃河多次決口,至隋朝時已無航運能力。泗洪古汴河屬南汴河的一段,也是南汴河的下游,當時也稱通濟渠、汴水、汴渠。隋煬帝非常重視交通運輸,特別是水路運輸,為了貫通南北運輸,解決國內的“漕運”,決定開通大運河通濟渠。605年,隋煬帝征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自今河南滎陽縣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開封、商丘、夏邑與今安徽宿縣、泗縣及江蘇泗洪,至盱眙縣境入淮河及洪澤湖。因為投入人力多,所以,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即基本完工。汴河通后,隋煬帝非常高興,要乘船下揚州游幸,命人造“龍舟高四十五尺”代步,選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腳”(即纖夫),自己攜帶皇后及十六院夫人、三千美女、眾多嬪妃及部分大臣隨行,從者數十萬之眾,浩浩蕩蕩,氣勢恢弘。正值春未,天氣開始變熱,起程不久,拉船的眾女子們便粉面流汗,嬌喘微微,隋煬帝憐意頓起,召集大臣想解決之計。有人獻計說,兩岸遍種柳樹,一來可遮蔭,二來也可加固堤防。煬帝立即下詔栽樹。于是,汴河兩岸,廣種柳樹,不久就形成了一道綿綿無盡的綠色長廊。煬帝念柳樹“護駕有功”,后賜柳樹國姓“楊”,以后柳樹也就開始叫“楊柳”。如今,泗洪境內的汴河下游,還有一片片的柳樹,可覓隋唐遺風。通濟渠的開通,連通了我國重要的幾大河流,如黃河、淮河、長江等,為隋朝政權的穩定和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古汴河因此成了自隋唐以后幾百年間的主要交通樞紐之一,“天下轉漕,仰此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