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縣行政區域面積2776平方公里,人口95.9萬人,轄17個鎮。縣人民政府駐合德鎮,轄17個鎮4個農場2個開發區1個鹽場,建國后行政區劃變更:2007年8月2日,劃鹽東鎮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2008年4月3日,劃黃尖鎮給鹽城市庭湖區管轄。射陽縣位于蘇北沿海中部,相傳因精衛填海而成陸,由后羿射日而得名。海岸線總長103公里,灘涂面積109.7萬畝,每年還以近萬畝的速度向海洋延伸。全縣現轄17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95.9萬。境內還有省屬農場3個、鹽場1個;世界珍禽丹頂鶴有90%在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故射陽又有“鶴鄉”之譽。邁進新世紀以來,射陽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勇于爭先、長于實干、樂于奉獻的射陽精神,著力培植特色經濟、集群經濟、海洋經濟三大優勢,加快建設紡都射陽、綠色射陽、和諧射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保持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2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實際完成財政總收入8.2億元。射陽區位條件凸現。1988年,射陽縣被國務院列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縣內國家二類口岸—射陽港,目前已開辟了上海港、連云港、青島港等集裝箱內支航線,開通了韓國、日本及港澳地區等國際航線。縣城距鹽城機場40公里,距新長鐵路鹽城站50公里。縣內等級公路網絡健全。沿海高速公路縱貫射陽全境,大大縮短了射陽與滬、浙、魯地區的時空距離。射陽縣城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25平方公里的轄區雛形。縣城居住人口18萬人,常住人口已達15萬人,全縣城市化水平近35%。已先后獲得省級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稱號,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省級文明城市先進縣的驗收,正在申報國家級園林城市。 射陽自然資源豐富。射陽是江蘇省面積較大、最具潛力的縣,土地總面積2776平方公里,擁有沿海灘涂7.3萬公頃并以平均每年500多公頃的速度向大海擴展。工業項目建設存量土地優勢明顯。 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突出,棉花總產連續7年奪得全國第一,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高品質棉生產基地。并先后獲得全國果菜十強縣、糧食、水產百強縣,中國蒜薹之鄉,中國藥材之鄉、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范基地縣等稱號。
射陽港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55萬千瓦,三期2×60萬千瓦項目已通過環評。射陽風能資源極其豐富,投資15億元的沿海風力發電項目,已經完成測風等準備工作。境內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生態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國家級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國家級中心漁港黃沙港、蘇北規模最大的佛寺—息心寺、國際高爾夫球場、射陽河口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洋馬百藥園等,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射陽工業產業集群明顯。紡織業是射陽的支柱行業,有棉紡錠70多萬枚、麻紡錠近5萬枚,初步形成了棉紡、毛紡、麻紡、印染、服裝、紡機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大紡織體系。是“江蘇省紡織產業基地縣”,國家紡機生產基地之一,國家紡織產品中心針織人造毛皮產品開發基地。全縣擁有鹽城市前10強振陽集團、中國棉紡織行業前50強雙山集團等一批銷售近10億元的規模企業。 化學工業是射陽的又一支柱產業,有基礎化工、農用化工、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等6大類52個系列近300個產品,聚氨酯樹脂、對苯二酚、牛磺酸、氟苯、氟化氫等5個產品國內稱雄。 機電及其他輕工業發展也較為迅速,智能斷路器、系列隔離開關及配電自動化系統,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和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大米、蔬菜、水產品等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大宏集團和華宏集團、愛民米業分別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和省級龍頭企業行列。射陽園區功能齊全。擁有兩個省級開發區、一個化工集中地和多個省級鄉鎮工業示范小區。 江蘇省射陽經濟開發區,面積23.8平方公里,已累計投入10億多元,實現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七通一平”。由臺灣統一能源集團投資2億元的環保熱電項目已經投產,日處理能力達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年內投入運營。目前,區內有紡織、服裝、精細化工、機械、電子等企業180多個。今年園區業務總收入將達到70億元。射陽縣臨港工業區,總面積88平方公里,距縣城中心區15公里。區內港口、電廠、高爾夫球場、無公害種養基地等初具規模。項目用地拆遷少、成本低,發展加工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港口物流業、旅游休閑及高效農業等,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臨港加工制造業一期工程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目前基礎設施基本到位。
射陽化學工業集中地,位于縣城北部,一期規劃用地10平方公里,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排污管道和氧化塘等設施配套齊全,入海排污口獲得省有關部門批準;水陸交通便捷,緊臨沿海高速公路、204國道,距蘇北灌溉總渠僅3公里,目前已有浙江、無錫等地多家化工企業進園。此外,鹽城東南工業園、海通工業園、合德中小企業創業園、盤灣外資工業園等鎮級園區也初具規模。
射陽明天更加美好。“十一五”期間,我們將按照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謀求射陽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新更快的跨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瞄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躋身全國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兩大目標,突出培植經濟特色、加快富民步伐、促進和諧發展三大重點,實施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四大戰略,致力把射陽建成區域紡織基地、沿海新型制造業基地、蘇北沿海物流基地、大中城市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及適宜人居創業的生態型海濱旅游城市。預計到“十一五”末,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億元,財政總收入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建成國家級園林城市、衛生城市。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位置]射陽匚揮諮緯鞘兄卸浚蔽?3°24′─34°07′;東徑119°59′─120°33′;東臨黃海,南抵西潮河與大豐市、鹽城市區接壤,西同建湖、阜寧縣毗鄰,北至蘇北灌溉總渠與濱海縣隔河相望。
[面積]全縣總面積2776平方公里(包括省屬農、鹽場用地40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陸地面積2111.9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56%;水域面積683.1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3.44%。 [地貌]我縣屬里下河沿海墾區。地勢平坦,射陽河南為江蘇中部海積平原,射陽河北屬廢黃河三角洲平原。地面高程(廢黃河口基面)在0.6~2.2米之間,屬低平原區。縣境略呈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的狀態。陸地高程差在1.4米左右。從微地形看,由于在陸地形成過程中受河流及海潮作用的差異,形成局部小起伏。
[地質]本縣地下水主要賦存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松散沉積物中。含水層受古沂沭河和古淮河兩大水系共同作用而形成,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相對較差。其具有供水意義的含水巖組為第Ⅱ、Ⅲ、Ⅳ承壓含水巖組。 第Ⅱ承壓含水巖組:由3-6層砂層組成,單層厚度均不超過10米,含水層總厚度10-50米,其中千秋──省臨海農場以北,通洋──合興──洋馬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單井涌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水礦化度介于0.5-1.5克/升,為淡水和微咸水;水型由HCO3-Na型、HCO3.CL-Na型和CL.HCO3-Na型組成。第Ⅲ承壓含水巖組:頂板埋深170-230米,底板埋深190-280米,西淺東深。該層組由4-6層薄砂層組成,總厚度10-40米,自北向南逐漸增厚,黃尖、新洋一帶超過30米。單井涌水量介于500-1000立方米/日;地下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 第Ⅳ承壓含水巖組:巖性以中細砂、中砂、細砂為主,頂板埋深220-300米,含水砂層厚5-30米,洋河、黃尖附近達30-33米。單井涌水量可達1000-2000立方米/日,該層水均為礦化度小于1.0克/升的淡水。氣候類型 今年的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明顯偏高,冬暖夏涼,年極端最高溫度僅33.7度,降水量偏少,光照明顯不足,無臺風和大暴雨影響,是一個氣候異常年份。年平均氣溫14.7度,比常年偏高0.9度,年降水量784.1mm,比常年偏少23%,年日照2043.6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1、2月份氣溫異常偏高(比常年同期高2.6度),降水少,光照充足,是比較典型的暖冬氣候,對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生長、發育十分有利,但也留下了使播種早的麥子長勢過旺、生育期提前、抵御春季低溫凍害的能力較差的隱患。3月份降水偏多,日照奇缺為103.1小時(日照時數為歷年同期最少值)對作物生長不利,21日的大風造成小漁船翻沉,死人的海難事故。4、5月份氣溫明顯偏高,光照充足,降水量雖偏少,但分布均勻,對作物生長有利,5月15日至18日的連續陰雨天氣使小麥赤霉病發病率明顯提高。6月上半月天氣偏旱對夏收有利,但使夏種夏插發生困難,移裁的棉苗僵苗不發,苗情差;6月23日暴雨,降水量62.2mm,徹底解除旱情。7月份降水量特少,僅92.2mm(比常年同期少65%),加之上半月氣溫偏低農作物生長緩慢,棉花伏桃少于往年,7月1日連續11個小時的大風給全縣農村經濟造成很大的損失。8月份降水偏多為210.6mm,氣溫偏低,日照奇缺122.7小時(月日照時數為歷年同期最少值),低溫連陰雨天氣造成棉花爛桃嚴重,水稻生育期推遲一個月。10月9日至15日的連陰雨天氣嚴重影響水稻、棉花的收獲,水稻的收割期推遲近20天,使秋播也相應推遲。 9、11、12月氣溫明顯偏高,光照充足,有利秋播和其它農村工作的開展。 初霜日為1998年11月11日,終霜日為4月6日,當年無霜期為209天
[土壤]境內土壤分為水稻土、鹽土兩大類。水稻土面積約15萬畝,主要分布在射陽河沿岸的海河、阜余、四明等鄉鎮,宜植水稻、三麥等;鹽土類面積約141.68萬畝,宜種棉花及特種經濟作物等。
[河流]我縣境內河流縱橫,共有大小溝河2800余條,骨干河道多為東西向,里下河腹部地區排水走廊三大港(射陽河、黃沙河、新洋港)橫穿縣境。主要骨干河道中,市管的除三大港以外還有西潮河、小洋河、海河、廖家溝等河道;縣管的有六子河、潭洋河、利民河、運棉河、新民河、運糧河、八丈河、串通河、通洋港、戰備河、夸套河、新洋干河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面積2776平方公里,其中集體耕地133.95萬畝。土地為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經過人工改造后適宜棉、糧、果、菜等各類作物生長。
水資源。本縣地處蘇北里下河,東臨黃海,北有蘇北灌溉總渠,射陽河貫穿境內,海、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水域面積164萬多畝,不僅有利交通,而且適宜淡水魚、蝦、蟹、蚌的養殖。沿海除傳統的曬鹽和捕撈外,近十多年來海水養殖發展很快。
能源資源。風力資源優于全省其他地區,平均有效功率密度達110-140瓦/平方米。輻射沙洲潮汐水道潮差大,能量集中,適宜于發展潮汐發電。石油、天然氣、磚用粘土儲量豐富,其中石油有較大的勘探開發潛力,天然氣儲量約74億立方米,正在開發。
生物資源。本縣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沿海灘涂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種,其中丹頂鶴每年來我縣過冬,成為我縣沿海灘涂發展旅游的一大亮點,使我縣有“鶴鄉”之稱。 灘涂資源。射陽縣灘涂資源十分豐富,海岸線長103公里,灘涂總面積109.7萬畝。其中縣屬灘涂72萬畝,省、市、及部隊轄管37.7萬畝。在縣屬灘涂72萬畝中,潮上帶55萬畝,已開發利用52萬畝,占90%以上,潮間帶17萬畝,已利用10萬畝,占60%以上。根據省、市委建設“海上射陽”和縣委提出的“一路一區四帶”規劃的實施,至2005年底,全縣灘涂經濟總量已達到25億多元,成為建設“海上蘇東”及全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2008年4月底,全縣設鎮17個,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境內有4個省屬農、鹽場
2005年末,我縣總戶數為36.1萬戶,戶籍總人口為104.37萬人,比上年末僅增加298人,增長0.03%。在總人口中,男性為53.36萬人,女性為51.01萬人。全縣登記出生人口8876人,死亡人口4591人,非農業人口43.3萬人,城鎮人口39.39萬人,暫住人口(一個月以上)3.14萬人;省屬農鹽場人口2.72萬人,縣屬人口101.62萬人。據2004年7月調查,全縣有25個少數民族,計960人。
全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0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為6334元,較上年增長6.47%;農民人均純收入3555元,增長5.8%。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2563元,增長9.86%。2004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0388元,較2003年增長8.3%;農民人均純收入4570元,增長11.7%。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5474元,增長23.5%。2000年至2004年,在崗職工工資年平均增幅為9.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幅為6.3%,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年平均增幅為18.5%。根據農村住戶調查,止2004年末,農民每戶擁有自行車1.89輛、電風扇2.25臺、洗衣機0.72臺、黑白電視機0.48臺、彩色電視機0.73臺、摩托車0.58輛、電冰箱0.13臺、電話0.部.
旅游業發展較快。發展規劃通過省級評審,沿海生態旅游景觀初具特色,已基本形成一個南有丹頂鶴生態旅游區、北有射陽河口風景區,以沿海濕地觀光帶相連,以縣城作為旅游服務中心的“兩區一帶一中心”基本框架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