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區地處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楚州區即原縣級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淮安市撤市建區為楚州區,屬轄現淮安市,位于江蘇省蘇北中部,總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人口122.2萬。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楚州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境內發掘的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公元前117年開始建縣,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美譽,在2100多年建縣史上,長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物產豐富,漕運發達,商賈云集,經濟繁榮,曾與杭州、蘇州、揚州并稱為古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興漢三杰”之一的韓信、《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紅玉、民族英雄關天培等一大批名人志士,特別是一代偉人周恩來,1898年誕生在楚州,為中華民族近代發展史增添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淮安市楚州區位于江蘇中部,介于東經118°59′—119°37′、北緯33°6′—33°45′之間,東鄰鹽城市阜寧、建湖兩縣,西與洪澤縣和淮安市清河、清浦兩區接壤,南接揚州市寶應縣,北與淮安市漣水縣交界。全區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43公里。全區地處北亞 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楚州區地處淮河下游,江淮和黃淮兩大平原交界處,地勢平坦,由西向東南坡降,大小溝渠縱橫成網,全市有運河道13條,大溝226條,大運河、里運河、廢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境內總長147公里。
楚州北距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云港市120公里,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200公里。江蘇新沂至浙江長興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的同三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國家重點交通干線均穿境而過。到上海、北京、南京行車分別僅需3.5小時、8小時和2小時,輔之以京杭大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的水上運輸,楚州素來扼東西南北、水陸交通之要沖,自古乃兵家重地、商貿重埠,其交通樞紐地位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楚州(原淮安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遠古至今,名人輩出,這塊沃土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楚州兒女:文學家有漢賦的創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唐代詩人吉中孚、趙嘏,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明代著名傳記小說集《剪燈夜話》作者瞿佑,《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武將有“興漢三杰”之一的韓信,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明朝抗倭明將沈坤,清代民族英雄關天培;歷算家衛樸,“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家邊壽民,專治瘟病的醫學家吳鞠通等,1898年3月5日,一代偉人周恩來誕生在楚州區駙馬巷,并在此度過了12個春秋。 全區名勝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地市級5處,縣級3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座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楚州是江蘇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楚州還是全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系的發源地,鱔魚宴席、文樓湯包、平橋豆腐、欽工肉圓、天妃宮蒲菜、鼓樓茶馓等名菜名點在國內處享有盛譽。
一 議婚
歷史上淮安提親說媒,講究門戶相當。俗謂板門對板門,笆門對笆門。雙方家長的身份、家產和社會地位要對等或相近。養女攀高親,男家應高于女家。議婚時,男家要探詢女孩的品貌、性情和有無殘疾,女家也打聽男方的兄弟多寡、父母姑嫂是否賢良等。特別重視對方的骨根(有無狐臭)。一般知情人大都諱言某家骨根不正,生怕拆散別人婚姻而有損德行。雙方認為合適時,由媒人先把女孩的生辰八字(即年庚)傳給男孩家,俗稱送火紙貼或發貼子。由男家將男女雙方的年庚交算命先生合婚。出生年月時配以天干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故稱八字。又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謂之相生相克。再看生肖屬相是否相配,如屬豬的配屬鼠的,屬馬的配屬蛇的,牛配鼠,虎配豬,羊配兔,馬配狗等都為相宜。俗稱:紅蛇白猴滿堂紅,青兔黃狗家財貫北斗。男家求親,最忌屬虎屬羊的姑娘。虎進門,必傷人,龍虎相斗,必定短壽,兩只羊,活不長。還認為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舊時男女生辰八字,唯合是從,唯克是禁。年齡以男大于女兩三歲為宜,但不可大6歲,俗稱犯六沖。女方也可大男方兩三歲,俗稱女大兩,沒處揀;女大三,摟金山,故有謊報年齡或賄賂算命先生求得合婚吉利。
40年代后,經過土地改革,劃分階級成分,宿命論受到沖擊,生辰八字相生相克市場漸小,男婚女嫁算命合婚的人漸少。可是,又產生新的門第觀念。在提親說媒時,必先考慮對方家庭成分,多愿與工、貧下中農和干部子女通婚。五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分子)子女只能相互婚配。自50年代初糧食統購統銷后,城鎮定量戶口家庭不愿娶農村姑娘,只有少數貧窮市民才從農村選擇配偶。70年代末期開始,五類分子或摘掉帽子,或糾正平反,有了平等的公民政治權利,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男女婚姻以相愛為主,少數婚姻偏重金錢地位,也有極少數的買賣婚姻和以親換親形式。80年代,一些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地農村姑娘嫁到淮安偏遠鄉村,多為人販子非法販騙而來。
二 相親
在男家叫相媳婦,在女家叫看女婿。由媒人陪同雙方家長在約定場所相看。新中國建立前,相親時,如不能見到女孩本人,就看她兄弟的長相,俗說:買衣服看袖子,娶媳婦看舅子。相親場所也有約在男家的,屆時女方家長進門三相,留意男家的成員及經濟狀況,稱看門戶。若男孩或女孩身有殘疾或缺陷,其家長則串通媒人,另以品貌較好者冒充,魚目混珠,騙過對方,俗叫篡媒。現在相親,由介紹人將雙方情況通報,若雙方家長及青年人認為可談,即相約男女雙方直接見面和交談,叫對看。對看多在城鎮飯店,由男方定一兩桌飯菜,雙方各來一批人。如果看中了,飯后即由男方陪女孩至百貨商店買衣料等物送姑娘,然后再進行個別接觸,相互增進了解,直至在雙方家中走動與家長見面。
三 訂婚
又稱定親、下聘禮或過茶禮。說媒的多是婦人,過去有職業性的媒婆。婚姻說成之后,男女家另擇媒人,謂之大冰,俗稱保山。如果合婚得吉,兩相滿意,由女家擇定良日,男家備齊禮品,將已寫好的乾造和庚柬上聯放拜匣內,上繞紅綠兩根繡花線,謂之鴛鴦扣。由保山率領,送至女家。庚柬紅紙做成,正面喜,另一面寫乾造、坤造。庚柬在下聘禮時由女方填好坤造及庚柬下聯,由保山帶回。現將對聯舉例如下:
易曰乾坤定矣,詩云琴瑟友之。
鴛鴦扣,扣鴛鴦,鴛鴦扣定;鸞鳳書,書鸞鳳,鸞鳳書成。
朱陳一村而結好,秦晉兩國以聯姻。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坐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就好人。
乾為天,坤為地,天長地久;福如海,壽如山,海誓山盟。
人交好友求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
訂婚禮品主要有:金銀手飾,綢緞衣料,絹花和絨花,干果和茶食,對雁和茶葉。禮物酌情辦理,量力而行,如首飾,富有人家可送四諼四實,諼即包金包銀,實即實金實銀,普通人家送銀首飾,貧家下戶酌送聘金。錢數必定含6,如66、166等。對雁和茶葉遵照古禮是必備的。雁是信鳥,取其按時南北而不失節;以茶為禮,取其不可移植。活雁不易得到,便用玻璃制成對雁,或用松枝扎成仙鶴,以鶴代雁,取松鶴遐齡的吉慶。還可用鵝、鴨代鷹。茶葉要用四只錫罐盛滿,上罩以紅紙剪成的喜。所送干果,應是紅棗、花生、桂圓和栗子,取早生貴子之意。當日男女雙方置辦定親酒。女家收受聘禮后,必須還禮。如將一部分食品退回,或贈送男方鞋帽,取頭齊腳齊之意。女家以禮品祭告祖先,將茶葉和絨(娟)花分送親眷。從此乾坤已定,理無反悔。
建國后,按照婚姻法規定,訂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已不是婚嫁的必要程序。但在談對象時,經雙方認可,仍習慣于男女合影。經濟條件較好者,男方贈送女方手表、戒指、衣料等禮物,作為定情的信物和紀念。經濟條件差的,男方給女方購買部分衣料等物,雙方重要人物相約在飯店一起吃飯,飯資由男方負擔。同時女方父母給男青年買鞋帽之類,其價值遠少于男方所給,只是象征性的。
四 通喜信
幼年定親,成年后如男家有意迎娶,在半年前便擇定成婚吉日,請保山通知女家,俗稱通喜信或看日子。通喜信后不久就要過大禮。男家把應給女家的聘禮,如衣飾、聘金、酒肉食品及筵席(折成金額)如數由保山送到女家,并帶去大紅貼,上寫擇定某年某月某日吉時迎娶,伏希金諾。女家收到禮品后,即用紅紙寫允吉登嘉回復男家,表示同意。只有女家爭禮錢,沒有男家爭賠奩。男家富有,聘禮豐厚,女家不用爭。而普通人家對此多有爭議,全憑保山從中斡旋,俗謂媒人跑斷腿,抹遍嘴。聘禮的輕重,視家境貧富而定。但男家送女方一套五子衣必不可少。結婚時,新娘即穿五子衣至夫家,內外一新,不帶娘家半絲半縷。通喜信時,媒婆向女方索取裙襖衣褲式樣及尺寸,并開具清單,供男家備制。一般人家往往選擇農歷臘月下旬娶親。相傳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上天言事,家中無神看管,嫁娶皆宜。俗說有錢沒錢,娶個媳婦過年。建國后,結婚日期多選取節日,如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和元旦。
五 晾嫁
婚期擇定,待嫁姑娘即忙于婚前的準備,有些細致的女紅,如嫁衣、繡鞋等,多由姑娘自己做,有些衣服則請全福人(夫婦兒女雙全)縫制。臨近佳期,姑娘的舅母、姨娘、姑母和嬸娘等將分別帶她去吃晾嫁飯,并贈送胭脂、宮粉及衣物等,謂之添箱。
六 送嫁妝
吉期前一天,女家請全福人裝箱,并將所有陪奩分裝在抬盒里,兩人一抬,由保山領送至男家。中等之家,約為二三十抬。富戶則自數十抬至上百抬,皆為家具、箱柜、衣服、被褥、首飾、金銀銅錫器皿等;豪富者則有陪嫁田地房產的。小戶人家僅數臺至十余臺,再次僅備女子常用之物,放于一只木箱中,雇人送去,不上抬。雖說沒有男家爭陪妝,然而嫁妝越多越風光,一是顧全女家的體面,二可替女兒在婆家爭龐,財主可借此炫耀富有。為此,中等人家不惜變賣田產,貧困者則求親告貸為女兒置辦嫁妝。在城區,送嫁妝要繞道多子巷和麒麟巷,以求多子多福。嫁妝送到后,男家請全福人整理好被褥,媒婆布置新房,當晚高點紅燭,請親友吃暖房酒。并將迎娶新娘的花轎置于堂屋中間,點起彩燈,謂之暖轎。當夜,由一名童男與新郎在新房里同眠,俗稱壓床。50-60年代,婚嫁中對聘禮衣料的要求,流行的說法是:大成藍(布),不必談;毛嗶嘰,笑咪咪;燈芯絨,不嫌窮。嫁妝僅有一箱一柜或兩箱一柜,外加隨身衣服和梳妝妝具。70年代后期,城市男女應婚青年多共建小家庭,新房陳設的標準是:三轉一響外加36條腿。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簡稱三轉,一響即收音機,室內家具總共要有36條腿。80年代出現高價姑娘,新婚洞房趨向現代化、電氣化和系列化,席夢思床、組合家具、收錄機、照相機、彩電、冰箱、燈具、電風扇和空調;還有四季時裝,各式流行鞋,羽絨被,羊毛毯、梳妝妝具和化妝品等。
七 婚禮
迎 娶 男婚女嫁,在男方叫娶親,在女方稱出門。吉日上午,視到女家路程遠近,男家擇時請保山帶領花轎和儀仗執事前往女家迎娶。明清時,淮城多官宦人家,在執事中有高腳牌,將其三代功名寫在上面,派人扛著。牌子有兩種:一種寫出身,如狀元及第、欽賜進士出身、某某科舉人等;一種寫官爵,如禮部尚書、光祿寺卿、某某縣正堂等。儀仗隊由二人并列傳鑼開道;其次是頂馬,肅靜、回避牌,高腳牌,紅燈籠,吹鼓手,并旗鑼傘扇和金瓜鋮斧等。迎娶人數成雙,在花轎前護后擁,向女家進發。花轎有八人抬的大紅彩轎,轎圍用紅彩緞制成,繡有龍鳳呈祥圖案;轎頂上裝有九朵蓮花,正中豎有麒麟送子的模型。陪娘、使女也各坐一頂小轎。中等人家用是四人抬的花轎,另有吹手、打傘、提紅燈籠的。貧寒人家就坐兩人抬的青衣小轎。迎娶的花轎應用新娘的五子衣壓轎。起轎前,由全福人點燃紅紙繞花轎三周,謂之熏轎;并用一面銅鏡和一本《萬年歷》向轎內晃照幾下,謂可祛邪。花轎到達女家門前,女家鳴鞭迎接,要開門封子,主家款待迎娶人眾。午后,女家請全福人為新娘沐浴換裝,梳頭化妝,俗稱上妝。新娘自幾天前便逐日減食,吉期當天僅吃兩只雞蛋和桂圓,俗叫餓嫁。新娘鳳冠霞披,繡襖羅裙,頭蓋紅紗,時辰一到,由父兄馱著她上轎,也可由新娘套穿父兄的鞋子上轎。如在大門口上轎,即用布袋鋪地,新娘由伴娘和使女攙扶,走在布袋上,足不沾地,以防邪魔,并取傳宗接代之意。新娘上轎前,要在轎門上掛一面鏡子、一只篩子、一本《萬年歷》和一棵萬年青。萬年青象征長壽,其他意在避邪。俗說:媒婆跟著盒擔走,說出理來把錢。花轎進門到出門,有二十種喜錢封子。新娘上轎時,其母要坐在房中心肝、肉呀地哭喊,若不哭則謂新娘生子為啞巴。起轎后,新娘的兄弟、叔伯或舅父等,應有兩人或四人送轎一程,俗稱扶轎杠。送到半里路時,媒婆則請送轎夫留步。
拜 堂 花轎到邊達男家門時,即燃放花爆,待到下轎時辰,新娘由伴娘服侍下轎,這時須用篩子罩在新娘頭上,俗稱可擋兇煞;轎前放一馬鞍,讓新娘從鞍上跨過,預祝平安;新娘由伴娘、使女攙扶,走在氈或布袋上直到堂屋的供案前。其間,新娘要跨過火盆,窩折等家賞用品。新娘每跨一物,喜娘即隨口唱道:新娘跨馬鞍,一肚養十三,新娘跨火盆,大人養小人,新娘跨折子,年年坐月子等。進堂屋后新郎居左,新娘居右,行拜天地禮,俗稱拜堂。習俗婦姑不相見,新娘自正門入,公婆須回避。婆婆懷抱升筒,坐地側室,祈求早日抱孫。拜堂畢,兩男童手執銅制團圓鏡讓新人共照,謂之坐富貴。然后行合巹禮,新婚夫婦互飲交杯酒。
鬧 房 當晚,大宴賓客,宴畢鬧新房。方式有二,一是成年人戲謔新人,或者鬧新郎的父輩、兄長等人,也有鬧及伴娘的。俗說:鬧發鬧發,起鬧起發。二是由一群男童進新房唱喜唱,有獨唱,也有合唱,歌詞如:紅燭亮堂堂,我來看新娘。一看新娘手,手似花香藕,藕上結蓮花,狀元出你家;二看新娘腳,腳似家菱角,菱角尖又尖,新娘美如仙;三看新娘腰,腰里有荷包,新娘如不親自送,我們就要伸手掏。唱畢,由伴娘將喜糖和云片糕分給各人,兒童便一哄而散。或請民間歌手在新房里清唱淮調和小曲,并有樂器伴奏。鬧房中,也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言詞,更加一些惡作劇的行為,一般無人阻止。鬧房將近三更時分,由男全福人將一把紅筷子,戳通窗上紅紙,撒到新房里,喜娘唱道:戳的快,養的快,發財發福萬萬代。
八 回門
新婚第二天早晨,伴娘送來一碗蓮子湯,新郎與新娘同吃,取連生貴子的吉祥。吃畢,女全福人給新娘梳妝絞臉,俗稱開臉。化妝后,伴娘引新娘去給公婆及諸長輩問安。一切都由伴娘代問代答,新娘一言不發,俗謂悶聲大發財。然后,新郎新娘分坐兩乘綠呢大轎,仍用迎親的儀仗執事,同去女家,俗稱:回門。是日,女家大宴親友,設盛筵款待新姑爺,兩位伴郎相陪,新娘的父親或伯父親自為新貴人道菜,新郎側立答禮,沿俗并不動筷。下午,一對新人叩拜女方尊長親屬后,乘轎回到男家。晚上,全家吃團圓飯,婆婆為新娘上菜,新人亦不動筷。回門之時,男家女眷將新娘陪嫁的衣箱打開,箱內必定以褲蓋面,取開箱風庫(褲)的吉慶;并翻亂箱中衣物,俗稱倒發。現在由于人們思想開放,新娘在新婚前與雙方家庭成員早已走得熟悉親熱,便省掉了不少禮節。
九 雙請和會親
新婚第三天,新娘下廚做飯,即三日入廚。新娘下廚把豆腐切成小方塊,放在鍋里用油煎,伴娘在旁說吉利話:豆腐煎得黃,來年生個狀元郎;豆腐煎得跳,新人就坐八抬轎。下廚后,女家派轎或車來接姑娘歸寧,并請姑爺同往。當日,姑娘在娘家,姑爺在岳家,可以不受拘束,說笑玩樂,盡興而歸,謂這雙請雙帶。婚后新娘首次過生日,男家備請帖,邀請女方的舅父、姨父、叔伯及姨表兄弟等。客人光臨,主人敬三道茶:清茶、甜茶和圓子茶。然后參加酒宴,并與男方親戚相識,以便今后往來,謂之交生日和會親。由女家比較有名望的人三五不等到男家,男方多有相應的人作陪,雙方說一些關于多關顧孩子的客套話。會親時還有比試文才的習俗。雙方會親者中,邀請本方文人學士,至時互相吟詩作對,輸者為丟人。現在雙請和會親依然進行,但比試文才的習俗已經消除。
十 其他婚俗
招婿又稱入贅、招養老女婿、倒踏門。有人膝下有女無男,并有家產,女兒不出嫁,招男子入女家為婿。入贅的男子改從女姓,享有女家財產繼承權,贍養雙親,為其傳宗接代。但常受女家族人的歧視和欺侮。傳至第三代,即可恢復男方原姓。現在入贅男青年漸多,大多數不改名換姓,享受岳家子女同樣的權利。
童養媳 中下等之家有子嗣,收養外姓窮人女孩為媳,至其達到婚齡與自家兒子成婚,俗稱圓房。被收養的女孩,叫童養媳。童養媳負擔繁重家務,常遭受體罰和摧殘。建國初《婚姻法》規定,禁止童養媳,童養媳絕跡。
寡婦改嫁 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從一而終,不許寡婦改嫁,遂有守活寡和望門寡等陋習。五四運動以后,婦人喪夫守寡者漸少,而夫家趁其改嫁索取禮金。窮小子欲與某寡婦結婚,因備不出媒禮,乃進行搶婚。男方擇一吉日,約好友數人,明火執仗,馳至女家,將寡婦搶回家成婚。現在寡婦再嫁受到法律的保護。
十一 婚俗演變
本世紀20年代,淮城少數望族娶親,用慈幼院的軍樂隊替吹鼓手。30年代,一些開明富戶用馬車或汽車代替花轎,將迎娶和回門合并在一天舉行。也有男、女家租用旅社聯合舉辦婚禮的。新郎西裝革履,頭戴禮帽,新娘著披紗禮服,戴茶色眼鏡,行鞠躬禮。邀請地方知名人士為證婚人,雙方家長為主婚人,保山為介紹人,分別在結婚典禮上致詞祝賀。拍結婚照,設筵席招待賓客。此種婚禮,當時僅在軍政界和文教界流行。一般民眾在40年代仍沿襲舊式婚禮,只是新娘改穿女式便裝。在民主根據地,干部結婚須遵照二八、五、團的規定,即男人年滿28歲,參加革命5年以上,系團級干部,女人亦須經組織審查,才被批準結婚。抗日戰爭期間,條件艱苦,不舉行婚禮,僅開個茶話會。根據地的群眾受到革命風尚的影響,新郎新娘只是身穿新衣,放鞭炮行禮,貼張紅喜。新娘到婆家,路遠的騎驢,路近的步行。在城鎮,一般人家婚嫁不用轎,而以人力車代之。50年代,轎子淘汰。結婚前一天,用一輛平車將嫁妝送到男家;婚日上午,男家派自行車迎娶新娘。年輕能干的姑娘充當伴娘,騎自行車背新娘到男家,舉行婚禮。當日回門,女家設宴;當日會親、男家請客。80年代以來,城鄉多使用汽車或手扶拖拉機娶親。婚禮儀式以舉辦結婚酒宴為主,也有旅行結婚。一對情侶事先商定旅行路線,在辦好結婚登記和婚假手續后,即啟程旅行。回來時簡單宴請親友。還有舉辦集體婚禮,由工會、共青團組織主辦。主辦單位負責人任證婚人。舉行簡單的儀式,證婚人致賀詞,家長代表講話,新婚夫婦代表講話。主辦單位向新婚夫婦贈送紀念品,最后是文娛活動。淮安各鄉鎮多舉辦集體結婚,受到婚齡青年的歡迎。現在淮安青年普遍晚婚,男滿25周歲、女滿23周歲才申請結婚。農村晚婚的比城鎮少,并出現少數無證夫妻,即未經領取結婚證而同居。其中包括:早婚者、近親婚配者、換婚者、患有禁止結婚疾病者和強娶強嫁者。
老年婚姻是社會上議論較多的婚姻話題。喪偶離婚的老人,在重新擇偶、組織家庭時,多數得不到子女的諒解和支持。男方子女擔心晚娘要分去父親的遺產,女方子女認為母親再嫁有失體面。近年來,在法律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下,老年婚姻的障礙開始減少。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后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后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并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7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境域演變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并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于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余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后,山陽縣境沒有什么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莊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后,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漣水縣的吳碼、龔營、宋集等地劃歸淮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后,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一 區域構造
市境大地構造位于揚子準地臺蘇北坳陷的北緣。構造線主要方向以NE向及NEE向為主,并被較親的NW向平移斷層所切割。褶皺和斷裂較發育。市境次一級的構造主要是建湖隆起和漣阜凹陷,為一隆一凹的構造形態。
二 褶 皺
根據石油勘探資料,按中、新生代的構造輪廓,并襲用石油大隊所定名稱,市境褶皺主要有:
漣(水)——阜(寧)凹陷 位于漣水、淮安、阜寧一帶。走向NE45~500。凹陷內伴隨有北東向斷裂,將凹陷切割成次一級的寬緩褶皺。市境內自北而南有:
漣 南 凹 陷 地質構造位置在漣水——大東凸起之南。市境地理位置包括宋集、欽工、茭陵、南馬廠等鄉鎮。主要發育地層有鹽城群、三垛組、戴南組、阜寧組、泰州組,新生界沉積厚度約1100米。該凹陷走向NE500,西端在徐揚一帶逐漸封閉,東端延伸至阜寧縣境。此凹陷被一系列向北傾斜的走向斷層切割呈斷階狀。南部斷層落差大,北部落差小,使之形成不對稱的地塹斷凹。
蘇 家 嘴 凸 起 位于漣南凹陷與阜寧凹陷之間,走向NE450,市境地理位置包括蘇嘴、復興、順河、仇橋、季橋、朱橋、淮城等鄉鎮。西端向南開闊,東段向北東方面延伸至濱海隆起,中部較低,并保存有泰州和阜寧組部分地層。新生界沉積厚度為500~1000米。受斷層切割呈北陡南緩的斷塊凸起。
阜 寧 凹 陷 起身NE450。其西端位于建湖隆起與蘇家嘴凸起之間,東部與鹽城凹陷相連,市境地理位置包括博里、車橋、溪河等鄉鎮。主要發育地層有鹽城群、三垛組、阜寧群、泰州組等。新生界沉積厚度約1000~1500米。
建 湖 隆 起 位于洪澤至建湖一線,市境地理位置包括范集、林集、南閘、平橋、流均等鄉鎮。該構造帶總體呈東西向展布,由于受新華夏系及淮陽山字型東翼反射弧干擾,致使其西段轉向南西,該隆起在市境主要為震旦系及下部古生界組成的復式褶皺。中生代隆起,對晚白堊世及第三紀的沉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北界為第三紀沉積邊界。
里 運 河
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種。總長度為1794公里,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自淮陰楊莊以上為中運河,楊莊以下為里運河,在淮安境內的長度為35.8公里,它由邗溝演變而成。1959年開拓運河村,因該河段通過淮陰、淮安兩市區,開挖出土不方便,就在里運河以西另挖新河,稱為大運河。大運河南起蘇北灌溉總渠,北至淮陰楊莊,淮安境內長13.7公里。目前,里運河擔負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引用淮水灌溉;也是南北航運和南水北調的干線,最大流量約200立方米/秒。
蘇北灌溉總渠
是1951年冬~1952年春開挖的一條人工河道。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東至扁擔港,流入黃海,全長168公里,淮安市境內長約53.5公里。它西起范集鄉張玉河口,東至蘇嘴鄉雜姓莊,是淮安排淮河洪水入海,引江水、淮水灌溉,排除沿線積水和東西通航的主要河道。
廢 黃 河
位于淮安北部,是淮安與淮陰、漣水兩縣的分界河流。廢黃河是歷史上黃河南徙侵淮期間(1194~1855年)留下的故道。該河在市境內的長度約47.65公里。夏季水位約7米,冬季水位約5米。夏季徑流量的大小,取決于上游來水的多少;冬季因閘埧關閉,沒有徑流下流。現在廢黃河是渠北片的一條重要排灌河道,在這條河流上建有茭陵抽水站等水利工程。淮安市境內除上述3條流域性河流外,內部原有骨干河流25條。新中國建立后,開挖新干河15條,部分老干河被灌溉總渠分割,部分在整治中連并,現共有骨干河流4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