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0月9日電 (記者陸文軍)舊區動遷改造,本是改善民生的好事,但長期以來由于操作中透明度不高,補償標準前后不一等弊病,成了“天下第一難”。上海長寧區在房屋征收中,先“打開前門”,實施“征詢制”,要不要動遷由老百姓決定;又“關緊后門”,首次推行二維碼電子補償協議,杜絕了人為操作的空間。這種全過程的“陽光”下操作,贏得了居民的信任。
“征詢制”就是由居民投票決定要不要動遷和動遷方案;同時采用“數磚頭”的補償計算方式,就是以被拆除房屋為補償依據并給予補貼,規避了原先“數人頭”造成的不透明、不公平;配合“套型保底”,就是對安置后仍有困難的居民進行保障托底,確保居者有其屋。
而長寧區首次試點的二維碼電子化補償安置協議,輸入的協議數據全部由上海市房管局鎖定,每張協議的紙張都是特定的,每一頁都設有二維碼,具有唯一性,無法復制。這樣做杜絕了原先手工協議中可能出現人為操作的“陰陽合同”,保障舊改安置過程中絕對公平透明。
長寧區副區長張連城介紹,正是因為“陽光征收”的新政策很公平、得民心,長寧區3幅同步推進的舊改地塊江蘇北路、凱橋東塊、延安西路1290弄基地,日前都已順利通過“二次征詢”,居民簽約率達到協議生效比例,長寧也率先完成了今年制定的舊改目標。
對于“陽光征收”的好處,居住在動遷地塊的湯少秋老伯最有體會。從征收工作開始,他就當上了“啄木鳥”,每天到基地辦公室五六次,“我就是擔心不公平,每天都盯著公示的信息,看看到底有沒有漏洞,現在我服氣了,陽光征收確實體現民意,而且電子協議絕對不可能‘放水’,很公平。”
今年87歲的朱龍英老人激動地說:“棚戶簡屋我已經住了40多年,一直要拎馬桶,條件實在艱苦,而且家庭矛盾不斷,這次動遷很公平,我鼓勵子女們早簽約,想不到我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新房。”
長寧區在房屋征收過程中,還建立電子觸摸屏,將舊改過程中每戶居民的人員情況、房屋面積、補償方案等的各種信息全部公開,接受居民監督,杜絕暗箱操作。并建立監督機制,通過組建評議監督小組,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等具有公信力的代表作為第三方參與對征收全過程進行監督,保證整個舊改實施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
長寧區區委書記卞百平說,舊區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城市大發展應該讓百姓受益,其實百姓想舊改、盼舊改,卻最擔心不公平,現在全面推廣“陽光征收”,徹底公開透明,就是要把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