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2日至13日,歐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首腦會議,正式宣布結束與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馬耳他10國的入盟談判。2003年4月,10國正式簽署了入盟條約,并將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這樣,歐洲結束了二戰后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并將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邁出重要一步。此次擴大是歐盟歷史上5次擴大中規模最大的,歐盟的面積將增加22%,人口增加20%,形成一個人口約4.5億,面積為400萬平方公里、國內生產總值達10萬億美元,囊括除獨聯體、巴爾干外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大歐盟”。歐盟還宣布,2007年接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并承諾對土耳其入盟條件進行全面評估,一旦土
符合入盟條件立即開始談判。
此次歐盟東擴后,在歐洲還剩三類非歐盟成員國家:一是已經具備加入歐盟的各項條件、但目前由于國內原因不想加入歐盟的國家,它們是挪威、瑞士、冰島和列支敦士登;二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加入歐盟打算的歐洲原蘇聯國家,它們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三是由于民族沖突和戰爭等原因沒有加入歐盟、但部分已經有入盟意向的巴爾干半島西部的一些國家,它們是克羅地亞、波黑、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其中的克羅地亞已經提出入盟申請。
諾大的一個歐洲版圖,若以白色代表非歐盟國的話,那么東歐、中歐和北歐就各有一塊白色很顯眼。東部是原蘇聯國家,中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部除冰島外,斯堪第納維亞半島上一條狹長的白色尤為突出,那就是挪威。自1957年歐共體成立和1992年歐盟成立以來,挪威長期游離于歐共體及后來的歐盟之外,那它與歐共體及歐盟的經濟貿易關系是如何保持的呢?
一、挪威與歐盟經貿關系發展史
挪威同西歐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挪威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屬于西歐。歐共體及后來歐盟的發展對挪具有重要影響。在挪威的對外貿易中,歐盟是最主要的市場,挪出口產品的80%以上銷往歐盟國家,而來自這一地區的進口占其總進口的70%左右,由此可見一斑。
(一)九十年代以前,挪威主要以雙邊形式保持與歐共體的經貿合作。
1、歐洲大陸經貿組織的整合。二戰后,挪威不贊成西歐國家搞“超國家合作”。因此,1957年歐洲共同市場成立時挪威就沒有參加。但隨著歐洲國家之間經貿關系不斷發展、合作不斷加強,1960年1月4日,挪威和奧地利、丹麥、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在斯德哥爾摩正式簽訂了《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公約》。該公約于同年5月3日生效。這標志著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正式成立。隨后,冰島于1970年3月、芬蘭于1986年1月、列支敦士登于1991年5月正式加入EFTA。但是,挪威在經濟上的外向性促使它要求西歐國家拆除關稅壁壘,實行自由貿易。因此,挪威在加入EFTA時曾聲明,他的目標是同歐共市場搭橋,以便最終克服西歐貿易上的分裂。
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逐步加強及歐共體的壯大,EFTA成員加入歐共體(及后來的歐盟)步伐加快。英國和丹麥于1973年1月、葡萄牙于1986年1月宣布退出EFTA,加入歐洲共同體。1993年3月,瑞典、芬蘭、奧地利與歐盟就入盟問題舉行的談判結束,之后三國分別通過了全民公決,并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歐盟,同時退出EFTA。因此,EFTA從1995年起僅剩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個成員。
2、挪威加入歐共體及歐盟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緊跟著英國于1961年申請加入歐共體,挪威也于六十年代兩次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首次是1962年,第二次是1967年,但兩次申請都因英國的申請遭到法國否決而未有結果。1970年6月,挪威第三次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并與歐共體進行了談判,1972年1月談判結束,挪政府與歐共體簽訂了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協議,但協議被同年9月挪威舉行的全國公民投票否決(反對者為53.9%,支持者為46.1%)。當時反對派的主要論據是:政治上擔心加入歐共體后使挪喪失部分主權,經濟上擔心挪中小企業受到打擊,特別是農業、漁業利益受損。那次公民投票的結果使挪威與歐共體的關系遭受了一次嚴重挫折,使挪威加入歐共體的問題被長期擱淺。20年后的1993年,挪威又與EFTA成員國瑞典、芬蘭、奧地利一起與歐盟就入盟達成了協議,但由于1994年挪威全民公決再次否決,挪威至今仍留在EFTA中。
3、繼續保持與歐共體的經貿合作。公民投票雖然否決了挪威加入歐共體,但從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挪仍以雙邊的形式保持與歐共體的經貿關系。
(1)與歐共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1973年,挪威與歐共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協定中包括兩項無限期貿易協定:A、工業品貿易協定。協定規定到1977年7月1日,挪向歐共體市場出口和從歐共體市場進口的絕大部分工業品和部分農業加工品免除關稅。B、與歐洲煤鋼聯營簽訂貿易協定。這個協定使自由貿易范圍包括了生鐵、鋼、廢鐵、鐵礦砂、煤、焦炭等。雙方還為上述協定成立了混合委員會,每年舉行兩次會議,負責監督協定的執行情況。自1980年起,在歐共體的建議下,混委會會議改為每年一次。
以上兩個協定為當時挪威與歐共體經貿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雙方的貿易往來起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協定中包括的“發展條款”,即如果雙方同意,可在協定的基礎上將合作擴大到新的領域,這為挪威與歐共體進一步發展經貿關系提供了可能。挪威向歐共體出口的大宗產品是輕金屬,其中鋁、鎂、鐵合金占挪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60%-70%。協定簽訂后,挪絕大部分工業品的出口可在歐共體享受免稅及特惠待遇。盡管如此,歐共體在實際
操作中往往以“反傾銷”、限制產品“最低價格”等手段,對從挪威進口的諸如鋁、鋼、鐵合金、木材等“敏感商品”加以限制。
(2)能源合作。能源合作是挪威與歐共體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挪威加強與歐共體合作的一張重要王牌。自七十年代初期挪在大陸架發現石油天然氣以來,挪已經成為歐共體主要能源供應國。1986年,挪威與原西德、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石油公司簽訂了價值5000億克朗的巨額天然氣出口合同。按照合同規定,自1993年至2020年,挪威將向上述國家提供5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一合同的簽訂,當時不僅在經濟上對加強挪與歐共體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政治上也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同時,歐共體成員國的許多公司還參與了挪威大陸架石油的勘探及開發活動,許多企業和公司為挪威提供了技術設備及大量服務。
(3)工業合作。1981年,挪威與歐共體舉行高級會晤,雙方決定就工業合作建立官員級非正式聯系制度。自1982年起,雙方每年舉行一次會議,主要就工業政策、市場情況等交流信息,探討擴大工業合作的可能性。此外,歐共體還向挪威通報對挪工業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有關決定和措施。
(4)航運合作。自1977年以來,挪威與歐共體就航運合作問題每年舉行兩次非正式的官員級磋商。自1981年起,挪商航大臣與歐共體的相應官員建立了通信聯系。但隨著歐共體統一了航運政策,挪航運業在歐共體市場受到嚴峻挑戰。由于歐共體優先照顧其成員國航運業務,使挪威船東在爭取貨源等方面遇到許多困難。
(5)漁業合作。歐共體是挪威漁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挪漁產品的50%以上銷往歐共體國家,2002年出口歐盟達155億克朗,占挪威漁產品總出口的54%。1977年,挪威與歐共體正式簽署了漁業原則協議,并于1981年3月正式生效。該協議中對挪向歐共體的出口作出了一些規定。隨著歐共體市場對漁產品需求的增長,挪逐漸可以免稅或以特惠關稅向歐共體出口。1986年,挪可免稅向歐共體國家出售13200噸鱈魚干,3900噸干魚,10000噸咸魚和3000噸魚片。但魚罐頭、魚粉、人工養殖的三文魚等仍受較高關稅限制。
1977年,挪威和歐共體分別建立了200海里經濟區。隨后,挪與歐共體就有關在對方經濟區捕魚及如何保護漁業資源等問題舉行了談判,并達成原則協議。協議規定,雙方可在對方經濟區捕魚,但是從1978年開始,每年必須通過談判確定捕撈限額(這一規定對挪有利,因為挪傳統漁區位于歐共體經濟區內)。
(6)農業合作。在1973年簽訂的貿易協定第二議定書中,雙方就挪農業加工產品出口做了規定。但長期以來,歐共體抓住挪威農業不能自給,同時期望其漁產品更多進入歐共體的特點,以取消或減少對挪某些漁產品的關稅配額為條件,要求挪開放其農業市場。挪出于保護其它利益的考慮,在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進口方面向歐共體作出一些讓步,如降低蔬菜、水果的進口關稅,放寬季節性限制等。
(7)加強經濟政策磋商。鑒于歐共體同挪威之間的密切經濟關系,歐共體對經濟形勢的分析研究對挪威經濟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挪重視與歐共體就經濟政策問題進行磋商。1979年,挪與歐共體建立了非正式官員級磋商機制,雙方每年舉行一至二次會晤。歐共體官員主要向挪介紹歐共體經濟政策和經濟現狀、近期、中期經濟規劃。
二、九十年代,挪威主要通過多邊機制加強與歐盟的全面合作。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十分重視同歐洲共同體發展全面關系。1989年3月,EFTA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首腦會議,重申將與歐共體之間的合作由工業品自由貿易擴大到科研、技術、教育、運輸、環境及社會政策等領域,并表示愿與歐共體一道探討建立共同決策和管理機構。
(一)歐洲經濟區(EEA)的建立使挪威成為歐洲大市場的一部分。隨著歐洲統一市場的不斷發展,挪威與EFTA的其他成員都認識到有必要與歐共體簽署一項協議,從而確保能夠參與到歐洲發展進程中。1990年,EFTA與歐共體開始了成立歐洲經濟區的磋商。1992年5月,EFTA與歐共體達成建立歐洲經濟區協議。根據協議,EFTA與歐盟之間實現了工業產品的自由貿易和資本、勞務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在國家扶持和政府補貼等方面統一了規則;為成員國之間在環保、教育、科研、消費者權益保障等領域開展合作奠定了基礎;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聯合決策機制,對共有的法規實現了合作監督。1994年1月1日,由歐盟15國和EFTA成員國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瑞士除外)組成的歐洲經濟區正式成立,從而形成了一個人口達3.74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近40%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1995年5月1日,列支敦士登也成為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盡管歐洲經濟區協議并沒能在共同農業政策和漁業政策方面達成一致,但在擴大農產品貿易和動植物衛生標準合作上取得了共識,同時在EFTA和歐盟之間擴大魚和魚產品的市場準入以及采用更趨一致的競爭規則方面也取得了進展。因此加入歐洲經濟區后,挪威許多產品可以較順利地進入歐盟市場,挪實際上已成為歐盟內部大市場的一部分。除了貿易政策方面外,挪威在其他社會政治事務領域如環保、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政策也積極向歐盟規定靠攏。截至2002年年底,挪威通過法律形式已將歐盟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99.3%納入本國法律。在歐洲經濟區18個成員國中,挪威采納的比率列丹麥之后、排第二位。而在2000年,挪威對歐盟法規采納的比率還排在倒數第二位。
(二)通過EFTA與歐盟進行EEA協議的全面合作。歐洲經濟區協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合作機制,從而使EFTA成員與歐盟能夠就一些新規則的制訂達成一致,并對現行規則進行有效的監督。協議設置的主要機構有:負責制定政治合作原則的歐洲經濟區理事會、負責制定新規則的歐洲經濟區聯合委員會、提供咨詢服務的歐洲經濟區咨詢委員會和以顧問身份參與歐洲經濟區事務的歐洲經濟區聯合議會委員會。挪威在以上機構中都有部長級、高級官員級代表,他們積極參與各機構的活動,充分代表了挪威的利益。
1996年6月11日,歐洲經濟區在盧森堡召開上半年理事會會議。會上EFTA成員均希望加強同歐盟在經濟、外交、立法、科技等領域的全面合作。12月6日,EEA召開下半年理事會會議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對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三國在促進歐洲經濟區內部市場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1999年5月18日,EEA全面審議了歐洲經濟區協議的執行情況,對歐洲議會和EFTA議會聯合發表的有關消費、食品安全、EEA1998年運行情況年度報告表示滿意。1998年6月3日,EFTA在冰島雷克雅維克召開春季部長理事會,審議EFTA與歐盟合作情況,并討論了進行中的歐盟東擴可能對EFTA成員國帶來的影響,要求全面、準確、及時地了解東擴進程。
(三)歐洲經濟區的擴大。伴隨著歐盟東擴進程不斷發展,2002年12月,歐盟結束了與波蘭、匈牙利等10國的入盟談判。根據加入歐盟的國家必須加入歐洲經濟區的協議規定,關于歐洲經濟區擴大草案的談判也就提上議事日程。經過拉鋸式的談判,2003年6月10日,EFTA的成員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與歐盟就歐洲經濟區合作協議擴大草案達成一致。
由于新加入歐洲經濟區的成員國在經濟上遠遠落后于原成員國家,按照歐洲經濟區的有關協議,挪威等3個非歐盟國家因享受了區內市場一體化帶來的好處而有義務對區內落后地區提供財政支持。根據這次談判達成的協議,挪威等3個非歐盟國家將在今后5年內向歐洲經濟區的財政機制注入6億歐元的資金,以減輕10個歐盟新成員國以及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臘等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另外,挪威將在5年內向歐盟結構和統合基金投入5.67億歐元的資金,幫助新入盟的10個國家內部市場一體化的建立。
同時,EEA新協議內容對挪威及冰島漁產品向入盟國的出口也做出了有利于兩國的規定,即,在新入盟的10國完全加入歐盟關稅同盟之前,挪威和冰島漁產品仍按照以往做法向10個入盟國出口,這樣做對新入盟國海產品加工業也進行了保護。同時,歐盟同意較大幅度增加挪威和冰島相關海產品的進口配額。作為達成草案的一部分,在新入盟國的過渡期內,農產品、 農業制成品的有關規定以及列支敦士登有關人員自由流動的特殊安排也都得以通過。
三、二十一世紀挪威與歐盟經貿關系發展趨勢
(一)挪威入盟態度逐漸轉變,入盟態度趨于明朗。
1972年挪威全民公決否決加入歐共體后,由于擔心被排斥在西歐一體化進程之外,挪政府提出了所謂的“積極的歐洲政策”。該政策旨在最大程度上對與歐共體合作中出現的情況保持消息靈通,并設法在歐共體各國政府面前推進介挪威的觀點和維護自己的利益。但當時的工黨政府在同歐共體合作問題上采取了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立場,只求在具體問題上搞合作,對挪今后加入歐共體問題采取回避態度。
進入80年代,挪議會各政黨支持加強與歐共體合作的態度取得了一致,挪政界和經濟界有影響的人物也公開提出挪不應再受1972年公投結果的束縛,而應面對現實重新考慮加入歐共體問題。
90年代初,挪威與EFTA成員國瑞典、芬蘭、奧地利又開始與歐盟進行了入盟談判,并于1993年簽訂了入盟協議。但1994年挪威公民再次否決了加入歐共體的協議。
不斷壯大的歐盟擴張進程對挪威有很大的觸動。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挪威人認為有必要加入歐盟。挪威首相邦德維克認為,歐盟的版圖和性質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歐盟已從一個西歐組織變為泛歐組織,未來兩、三年對歐盟的發展至關重要,挪威入盟將成為2005年挪議會大選的一個重要問題,相信挪入盟問題將在2005-2010年之間有結果。挪議會外事委員會主席亞格蘭也認為,挪應在2005年大選后盡快就加入歐盟舉行全民公決,置身于歐盟之外,挪在降低失業、促進工業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將遭受失敗。同時,針對2005年的議會選舉,挪一些政黨也以“加入歐盟”為競選口號來吸引選票。根據2002年3月份的民意測驗顯示,48.4%的人反對加入歐盟,41.6%贊成加入;而到了2003年5月,就有53%的挪民眾支持挪加入歐盟,1994年否決入盟的民眾中已經有五分之一改投了支持票;6月份,挪贊成加入歐盟的民眾支持率上升到了55%。
(二)加入歐盟,融入歐洲經濟是必然趨勢。
21世紀的挪威經濟處于下滑的世界經濟當中,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居高,勞動力成本高昂,工業競爭力下降。這些使更多的政界和經濟界人物以及更多的民眾都感覺有必要加入歐盟,以解決挪經濟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歐盟東擴對挪威都有直接或間接影響。歐盟東擴后,歐洲統一內部大市場變大了,增加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同時挪威通過EEA協議拉進了與新入盟國家的經貿關系;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歐盟東擴把挪威的工業推進了競爭更激烈的環境中,而且挪威與歐盟關于魚產品和農產品的貿易問題一直困擾著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
歐盟方面也對挪威等不加入歐盟提出了異議。2002年年底開始,歐盟委員會開始探討歐洲經濟區協議(EEA)繼續存在的必要性。歐盟委員會表示,歐洲經濟區是冷戰時期的特定產物,當芬蘭、瑞典和奧地利加入歐盟后,歐洲經濟區存在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歐盟擴大后,如果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國家仍選擇置身于歐盟之外,那么應該認真考慮EEA是否應繼續存在了。歐委會認為,歐洲最富有的四個國家,挪威、冰島、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可以說是“歐洲列車的免費乘客”,歐盟許多國家對此表示不滿。
根據目前挪威民意以及各政黨的立場,從政治、經濟等的各角度綜合考慮,估計挪威會在2005年議會選舉后,會再次與歐盟就入盟進行談判并就入盟舉行全民公決,而且全民公決通過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入盟前挪威會就漁產品出口、農產品進口以及自然資源利益等方面與歐盟進行充分的談判,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護挪威各方面的利益。入盟后,由于先天具備的條件,挪威加入歐盟后能很快融入歐盟經濟當中去,雙方經貿關系會融為一體。同時,入盟后可為挪威漁產品出口創造更好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挪威克朗利率和幣值,同時挪威能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優勢,提高其工業競爭力,增加對歐洲事務的發言權、充分體現挪威在歐洲的份量。
擬稿人 :周新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