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中國古代北宋初期,宋太祖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因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決策,所以史稱“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后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諸將:
石守信 高懷德 王審琦
張令鐸 趙彥徽 羅彥環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和明太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范。此次事件史稱“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結束以來的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戰爭頻繁不休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為何呢?朕想結束天下的戰爭,使國家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乃是天地之福,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并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強。如今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只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軍隊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乾德元年(963年)春,趙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羅彥環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部下們說 “朕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朕雖身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后,朕從來沒有好好睡過!贝嗽捔钍匦诺热舜篌@失色:“陛下為什么這么說,現在天命已確定,誰敢再有異心?”太祖曰:“誰不想要富貴?有一天,你部下一樣對你黃袍加身,擁戴你當皇帝?v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 杯酒釋兵權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么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宋太祖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地產,傳給后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并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降后官職原任“侍衛都指揮使”兼“歸德節度使”的石守信,改為“天平節度使”,保留“侍衛都指揮使”的虛銜;
原任“殿前副都點檢”兼“忠武節度使”的高懷德,改為“歸德節度使”;
原任“殿前都指揮使”兼“義成節度使”的王審琦,改為實任“忠正節度使”;
原任“侍衛都虞侯”兼“鎮安節度使”的張令鐸,改為“鎮安節度使”。
此后,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后,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后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后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歷史背景這一次的政權交接是由一杯藥酒引起,因此史稱“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過程中,北宋統治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面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后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后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么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么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并逐步付諸實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范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鑒于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通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在宋初就逐漸消失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于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制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了有利于加強皇權的政策。 宋朝版圖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造成了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于積貧積弱的局勢中。
歷史評價“杯酒釋兵權”這個歷史事件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反映,對其評價卻爭議較大。有人認為: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有殺功臣的行為,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卻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但是其歷史影響卻遠遠不是這樣簡單。也有人認為:宋太祖專力鞏固中央政權,“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于社會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制,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而兩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后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游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
事件影響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造成了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叭吖佟、“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于積貧積弱的局勢中。這也是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學者觀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歷來的史學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廣泛流傳。但也有學者經過考證,對這件事下了這樣的評價:故事性強、子虛烏有。 宋朝將士
認為“杯酒釋兵權”實有其事的論者,主要依據是北宋中期以來的一些史籍的有關記載。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以下簡稱《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下簡稱《筆錄》)!墩勪洝酚浭隽粟w匡胤與趙普關于此事的一段對話。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后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后肯定制伏不了部下,后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于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豆P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后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事隔半個世紀的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以下簡稱《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更為詳細,稱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但是仔細考證會發現,上述三種記載,矛盾百出,很不可信。首先,《談錄》只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并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而《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并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后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說,基本上都出于此。《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歷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越是不可信。其次,三書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說法卻不一致。據《談錄》,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后就決定的。據《筆錄》,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據《紀聞》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說法怎么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后的出路,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說“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說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說他們“皆以散官就第”。第四,關于“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不見一個字。元末,根據《太祖實錄》、《三朝國史》編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著點墨,有學者認為這說明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結果此番任免后,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從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勛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管榷之利,悉以與之,其貿易則免征稅。故邊臣皆富于財,以養死士,以募諜者,敵人情狀,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無西、北之尤也”。
爭議1945年,丁則良發表《杯酒釋兵權考》(人文科學學報》1945年41卷21期)否定此說。 1982年,徐規先生等撰文提出疑議,否定該事件的存在。(徐規、方建新《“杯酒釋兵權”說獻疑》、《文史》第14輯,1982年7月出版;《再論“杯酒釋兵權”》,臺灣《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 鄧廣銘先生也深贊此說,認為“世傳的杯酒釋兵權”那一戲劇性事件是查無實據的持反對意見者:
王育濟《論杯酒釋兵權》、《中國史研究》1996.3; 柳立言《杯酒釋兵權新說質疑》,《大陸雜志》1990、6,80卷6期,又見《宋史研究集》第22輯。 寓意 比喻用利益,使一些有權利的人交出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