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語曰:“鋒芒畢露”,鋒芒本是刀劍的尖端,它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干。古人認為,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甚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
然而,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小心翼翼,平時就插在劍鞘中。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只會導致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做大事業的人,鋒芒畢露既不能達到事業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所以,有才華的人應該隱而不露,該裝糊涂時一定要裝糊涂,待機而行動。
杜祁公有一個學生做縣官,祁公告誡他說:“你的才華和學問,當一個縣官是不夠你施展作為的。但你一定要積存隱蔽,不能露出鋒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縣政,求得和諧安定,不這樣的話,對做事沒有好處,只會招惹禍端。”他的學生說:“你一生因為正直忠信被天下尊重,現在卻教我這些是什么原因呢?”杜祁公說:“我為官多年,做了許多職位,對上被皇帝知道,對下又被朝廷的官員相信,所以能抒發志向,現在你當縣令,什么事情都會發生,牽涉到上下官吏,那縣令可不是好當的,如果你不被別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負呢?只會惹來災禍罷了。這就是我要告訴你不方不圓,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諧的這些話的原因啊!”
洪應《菜根譚》:“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喜歡夸耀自己名聲的人,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一個潛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作來得更安閑。這正是“隱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謂。
老莊主張無為,倡導“出民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民哲學”。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莊的無為思想是很對的,就儒家的進取思想則不對。這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也是哲學思想見地問題,根本不能主觀批判誰是誰非。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就老莊思想而言極有道理,而在儒家看來則大錯特錯。況且,自古就有“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得容貌若愚”,意思就是人的才華不可外露,必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而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的發展下去。
齊桓公出外打獵,追逐一只鹿而跑進一個山谷里,看見一個老頭,就問他說:“這里叫什么谷?”老頭回答說:“叫做愚公谷。”桓公說:“什么原因呢?”老頭回答說:“是因為我的緣故才這樣叫的。”桓公說:“現在看你的相貌,并不是愚蠢的人啊,為什么說是因為你的緣故命名呢?”老頭回答說:“讓我把這件事告訴您吧。我原來喂養的母牛生了一頭小牛,小牛漸漸長大了,便賣掉它買了一頭小馬。一個年青人看見了說,牛不能生馬球。于是把我的小馬牽走了。鄉領們聽說這件事,都以為我愚蠢,因此就把這個山谷叫做愚公谷。”桓公說:“你真愚蠢啊,為什么要給他呢?”說完,桓公就回宮了。
第二天上朝時,桓公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管仲。管仲嚴肅地整了整衣襟,再次下拜說:“這是我管仲的過錯啊。假使堯帝在位,咎繇當獄官,哪里有人敢強犯人家的馬駒呢?如果有被欺凌到像這個老頭的人,那是一定不會把馬駒給人的。老頭知道現在處理訴訟案件不公正,便只得把小馬駒給他算了。看來我得回過頭來整頓一下政事了。”
佛家認為世事變幻無常,是一個由煩惱與勞苦交織的火窟,如果不及時跳出就得不到安樂,所以佛家主張遁出世間到深山去修行。所謂“隱者自在,心無榮辱”,因為隱居山林的人已安全擺脫世俗觀念。凡夫俗子認為榮辱之事,在其看來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一場空虛而已。
道元禪師說:“生死不可厭,涅磐不可欣;此時與此地,生死兩分離”。他的意思是指:世間是生死的苦境,涅磐乃常樂的凈土。
莊子出生時,老子已經死去一百多年了。他與老子一樣,也喜歡一個人讀書作學問,而且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年輕時,莊子當管漆園的小官,可整天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及捆著麻繩的草鞋,經常餓得面黃肌瘦。但是,他的學問無人可及,許多國君都希望莊子去他們那里當官。
一天,楚成王派遣使者,還著許多金銀珠寶,來到莊子家里,要請他到楚國當卿相。莊子正在河邊釣魚,使者來到他跟前,說明來意,莊子笑著說:“千兩黃金是一筆財富,卿相更是受人尊敬的高官。可是,您見過祭祀時被宰殺的牛嗎?人們用上等的飼料喂它,還給他穿上五彩繽紛的衣服,這樣做都是為了牽它到太廟做祭祀品。當牛知道自己就要被宰掉時,即使想做清冷孤苦的小羊也不行了。”
使者還要說什么,莊子又搖頭又擺手,“您快點走吧,不要玷污我了!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溪中游戲自樂,也不愿套上枷鎖,我是決心不再做官了,只有這樣,才能快快樂樂地過一輩子,省去許多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