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耒陽年產茶約千擔,用水運銷往長沙、湖北。民國時期,耒陽茶葉品種有經茶、綠茶、黑茶,但以綠茶為主,主產于竹塔市(今竹市鄉)、江頭、龍塘鋪、郁沖圩(今余慶功)、小水鋪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茶葉種植日趨增多。50年代后期,開始集體種植,零星的茶葉樹仍屬農戶私人所有,自產自用。1964年,東湖公社建立金盆茶場,次年建立仁義公社衡頭茶場。1975年,縣里部署區、社、隊廣種茶葉樹,每一區種植茶葉樹10畝,社社隊隊都開辟茶場。馬水公社躍進茶場經營100畝。江頭、集賢、芭蕉、大市、余慶、花石、龍塘等茶場經營茶葉山面積積2.25萬畝。1978年產茶葉31.3萬公斤。1978年以芭蕉、集賢、馬水、仁義、公平、江頭、東灣、東湖等20個鄉、鎮為重點,開始建立茶葉生產基地,經營茶園面積2.2萬畝。1990年,全縣有茶場57個,年產茶葉13.5萬公斤。
茶葉是耒陽的傳統產品,唐代中期,耒陽已普遍種植。當時,耒陽茶葉有兩種,一種是綠茶,一種是竹山茶。綠茶,早采者稱茶,晚采者稱茗,以谷雨前采者為佳品,江頭胡家園的茶被列為貢品御茶。竹山茶采自竹林山內,葉細嫩,煮食味色俱佳,且有消食、化痰、解酒食油膩、散熱敗毒的功能,多作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