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公布去年共有28條鯨豚擱淺,更首次發現有成年雌性白海豚“一尸兩命”。 團體供圖 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1月10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但數目卻愈來愈少。有關注團體9日發表研究顯示,在香港水域與珠江口的白海豚體內積聚大量有機污染物,長遠有機會瀕臨絕種,預計珠江口的白海豚數量會在未來60年大幅減少七成;鯨豚擱淺個案亦會增加。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蔣素珊表示,希望通過撥款建立生化標志庫,從而制訂下一步的保育策略。
料珠江口60年勁減七成
蔣素珊9日于發布會公布,由保育基金資助的研究結果顯示,于香港水域與珠江口的白海豚體內積聚有機污染物、鉛、汞等重金屬,導致其神經、免疫、生殖系統,甚至肝臟解毒功能受損,長遠有瀕臨絕種的危機。研究結果亦進一步引證了早前的預計,相信珠江口的白海豚數量將在未來60年大幅減少74%,若水質污染持續惡化,未來數年的鯨豚擱淺個案將有機會增加。
她透露,保育基金一直在白海豚保育工作上不遺余力,包括處理擱淺個案及資助多項研究,單是于2013年已處理了28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9條是白海豚,5條更為身長未滿1.2米的初生或年幼海豚;透過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合作成立的中國最大白海豚基因數據庫與海洋環境樣本數據庫可得知,擱淺的白海豚樣本中發現多種污染物及重金屬,年紀愈大的白海豚,相對亦有愈多的重金屬,情況值得關注。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吳玉萍作為白海豚基因數據庫與生化指針庫的首席研究員,她表示,各種污染物分別影響白海豚不同的器官,如有機污染物會危害白海豚的免疫和繁殖系統,可以引致其長出腫瘤并令繁殖率下降,如農業經由母乳或臍帶進入年幼白海豚體內,更會影響其存活率。
蔣素珊宣布,保育基金已于2013/14財政年度,撥款126萬資助6個有關白海豚的項目,當中包括成立生化指標,為白海豚的飲食習慣、污染物積累、排毒功能等多方面成立指針。長遠而言,將加強與科研機構、政府的合作,以監察白海豚的生活環境及族群數量變化,從而制訂下一步行動及有效的保育管理策略。